“李医生,我这咳嗽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药吃了一大堆就是没效果,晚上咳得更厉害,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一大早,呼吸内科诊间,患者陈女士焦急地向李国平医生描述自己的病症。 李国平是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派驻磐安县中医院的专家,他的专业能力吸引了众多患者慕名而来。 “这几年,我一直在路上。从西北边陲乌什到浙中山区磐安,从燕泉山到大盘山,每一段旅程都铭刻了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记忆。”回想起自己的工作历程,李国平感慨万千。 2021年6月,县中医院搭乘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快车,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总院)正式牵手,建立紧密型医疗合作关系,让磐安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优质的医疗服务。2022年3月,刚结束为期一年半援疆工作的李国平,再次接到新的使命——作为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派驻专家,他来到县中医院担任副院长一职,开启了新一轮的帮扶之旅。 对于磐安,李国平并不陌生。10年前,他作为浙江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派驻专家的一员,曾在县中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段经历让他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有了深厚的感情,也让他对基层医疗的现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推动华丽蜕变的“顶梁柱” 2022年8月19日,县中医院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新院区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凝结了全院职工的智慧与汗水,更离不开李国平所带领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派驻专家团队的倾力支持。 新院区的启用并非易事,其中最关键的一环便是住院患者的平安转运,给所有年老体弱、危重症、术后等患者一一制定方案,必要时一医一护特别陪护,确保病人安全。 当天凌晨4点不到,李国平就赶到院区,组织专家团队再次对每位患者进行逐一评估,确保万无一失。凌晨4点45分,老院区病人开始转运;5点09分,第一辆中巴车正式出发;5点33分,第一批患者抵达新院区住院楼;6点45分,最后一辆转运车到达新院区,压在李国平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全程参与和见证了县中医院的华丽蜕变,真的非常荣幸。”两年来,在李国平的积极助推下,柴秀娟、陈钦、陈炯等五大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相继在磐安县中医院落地;重症医学科、医养照护中心、血液净化中心、睡眠医学中心顺利开科;针灸科、康复科、骨伤科、肿瘤科等4大中医特色专科被列入省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胸痛、卒中和创伤三大救治能力及急诊重症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实现破茧成蝶的“智多星” “呀!这么快就做好了啊!”患者陈大伯惊叹,“睡了一觉,感觉没有任何不舒服,真神奇。”2022年9月7日,在李国平的指导下,县中医院内镜中心顺利开展了首例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标志着县中医院支气管镜诊疗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派驻磐安两年来,李国平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断不少疑难少见病,如肺脓肿分枝杆菌、肺诺卡菌、肺吸虫、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肺炎以及肺栓塞、重症肺炎等急危重病。同时,他带领着派驻专家团队,充分利用总院资源为县中医院创下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新纪录,不仅成功开展了县域内第一台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第一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第一例溶栓治疗以及第一例鞘内化疗等技术,还结合当地百姓医疗需要开设肺结节中西医联合门诊、颈椎病、眩晕等专科专病门诊,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疫情转段时的“定心丸” “9楼、11楼病区已住满,10楼病区还有剩的床位吗……”2022年岁末,由于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连日来,县中医院急危重症患者大幅激增。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出身的李国平,在疫情转段期间,始终坚守在一线,可以说他是整个医院呼吸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定海神针”。拖着“阳”后一直未痊愈的身体,他不停地穿梭于病区、重症监护病房与重点患者救治专家研判会议现场,只为让急危重症病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那段时期,李国平近1个月连续驻守在分院,每天工作基本在12小时以上。他参与救治危重症患者达200余人次,主持危重症患者研判80余人次。“现在正是医院需要我们的时候,这也是我们支援磐安县中医院意义所在。”李国平嘶哑着嗓子,语气却很坚定。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任务艰巨,磐安县中医院人手紧缺,承受着巨大压力。面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倾囊相授、倾情相助。派驻专家团队放弃返杭休整,留在磐安分院全天候支援,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充分发挥“山海”提升工程下沉专家资源最大效能,弥补高质量医疗资源不足短板,全力保障我县医疗救治需求,帮扶成效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荣获金华市人民政府疫情防控工作突出集体的称号。 传帮带教的“领头羊” “下临床,进病房是每个临床医生每天的必修课!”某天,李国平在查房过程中诊断了一例棘手病例后,在微信朋友圈表达了自己的深切体会。 平日里,李国平要兼顾行政事务、日常坐诊、抢救危重病人以及病区管理。虽然任务繁重,但他也一定会挤出时间,带着年轻医生查房,并进行科室培训与教学,传授询问病史技巧、肺部影像读片技术、疾病评估诊断方法与思路以及一些最新疾病诊治指南的解读等。在他的带领下,呼吸内科的疾病诊治水平与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他的两位徒弟王芳、周俐慧,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分别凭借《金华市磐安县40-64岁人群慢阻肺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与评估方法在基层医院应用的临床研究》两项课题成功立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 这一成就,不仅是县中医院在科研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更是县卫健系统在学科建设与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磐安县近10年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 两年来,县中医院累计立项6项省卫健委科研项目,康复科更是荣获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称号。此外,还有3项市级课题和11项县级课题成功立项。同时,医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0余项,各临床专业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大山深处的“贴心人” “医生们,我来送锦旗了!”家住新渥街道的吕奶奶给县中医院义诊团队送来了一面印有“从医者崇医德,杏林清流;为病患除病痛,妙手仁心”的锦旗。 “早就把锦旗做好了,一直没有机会送。这次你们恰好来我们村义诊,终于可以将它亲手送到你们手中了。”吕奶奶回忆,几个月前,自己胸闷、气短,走一点路就满头大汗,每天只能在家里躺着。偶然间听闻有专家要来村里义诊,正好离家不远,就让家属陪同前往现场。“治疗之后,我就感觉舒服了很多,现在都能上山干活了!”这份来自专家的关怀,让吕奶奶深感温暖与感激。 自“山海”提升工程落地以来,李国平及其他派驻专家与县中医院专家团队,每周三都会奔走在磐安山水间,深入偏远乡村,携带“移动药房”,将诊室搬进村口,开展“百名医生进百村 中医服务进万家”巡诊活动,现场提供医疗咨询、中医科普宣讲以及中医适宜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服务。 截至目前,这一活动已开展100余场,直接受益群众达15000余人次。通过“省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模式,真正打通了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赞誉,多次收获锦旗,并且连续两年获得金华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然而,当谈及家庭时,李国平深感愧疚。这几年来,李国平一直奔走在基层,遥远的距离和繁重的工作让他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女儿,他无法像其他父亲那样给予足够的关心和辅导;对于因病住院的父母,他无法时刻守护在旁,尽到孝子的责任;对于默默为这个家庭付出的妻子,他更是无法分担她的辛劳和压力。 “如果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这么做。”他说,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他愿意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真谛。 如今的县中医院,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李国平将一如既往地在精准帮扶上下功夫,以“抓学习、提能力、强落实、重实效”为主题,架起倾情医疗帮扶桥梁,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助力县中医院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而不断努力。 (陈春春/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