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磐安,天气晴朗,微风裹着草木香漫过街巷。为让中班《我做哥哥姐姐》主题真正落地,将“担当、关爱、自主”的理念融入实践,同时深化两安课程“生活化体验”的内核,9月22日,磐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中班萌娃开启毅行之旅。这趟徒步不只是“走路”,更是孩子们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在实践中解锁成长、收获责任的旅程。
整装待发:从“依赖”到“自主”,初尝哥哥姐姐的“责任味”
筹备阶段,“哥哥姐姐”的身份成了孩子们的行动准则。他们会提前和家长一起收拾水壶、整理园服,以往需要老师提醒“该带什么”,这次孩子们主动规划物品清单,甚至互相提醒需要带的物品。
清晨集结时,孩子们的转变更加明显,不再需要老师提醒牵住同伴的手,个子高的主动牵住胆小的,放缓脚步配合对方的节奏;一张张认真的小脸,藏着他们的第一个成长,“哥哥姐姐”的身份让他们先学会对自己负责,再主动成为他人的依靠,自主意识与责任认知悄然萌芽。
一路行走:从“自我”到“体谅”,践行哥哥姐姐的“关爱味”
徒步途中,“哥哥姐姐”的身份让孩子们多了份对同伴的牵挂。当发现同伴走得慢时,便主动停下脚步等待,牵起对方的手,一起跟紧队伍向前走。走上凹凸不平的石桥时,个高的孩子会放慢速度,有的孩子还转头提醒身后伙伴“一步一步走,这里路面滑”。老师讲解路边植物时,孩子们也不再拥挤争抢位置,而是主动给小个子同伴让出前排,确保对方能看清讲解内容。这些举动藏着他们的第二个成长:“哥哥姐姐”不是“比别人厉害”,而是“懂得替别人着想”,体谅他人的需求,成了他们成长中重要的一课。
暖心时刻:从“被动”到“主动”,扛起哥哥姐姐的“担当味”
在了解到双溪口公园平时会有很多弟弟妹妹在那里玩,在到达公园后,孩子们迅速分工行动,有的踮起脚尖,仔细擦拭绿色跷跷板,有的蹲在草地上捡拾落叶,遇到小石子会特意放进单独的袋子,避免硌到弟弟妹妹的脚。汗水浸湿了额前的头发,却没有一个人喊累,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付出能让更小的孩子收获快乐。这是孩子们的第三个成长:“哥哥姐姐”的担当,不是“被迫完成任务”,而是“主动为他人付出”,这种付出带来的快乐,远比单纯玩耍更有意义。
小小脚步,走出“哥哥姐姐”的成长答卷
这趟毅行,孩子们的收获远不止“认识了柳树和小鱼”,更在于对“哥哥姐姐”身份有了深刻的理解。“当哥哥姐姐”,是自己收拾物品、自己背负行李的“自主”;是等待同伴、提醒安全的“体谅”;是主动打扫、为弟弟妹妹着想的“担当”。
这趟徒步的终点虽已抵达,但“哥哥姐姐”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启。此次收获的“自主、体谅、担当”,会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密码”,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以“哥哥姐姐”的姿态,勇敢、温暖地拥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