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好地依托课程探索乡村混龄教育实践。2025年6月30日,金华市幼儿园课程改革研修培训班的60余名幼教干部、教研员、园长齐聚大盘幼儿园,开启了一场关于混龄教学的深度观摩与研讨。
聚焦区域探索 创新混龄游戏
走进混龄班,仿佛进入一座充满自然气息的木艺工坊,每一件作品都很好的诠释了木的N种可能。区域柜里摆满了大小不一的原木材料,开放式架台上陈列着童趣十足的匠心手作,班级里处处可见幼儿的木艺作品。基于主题轮换,孩子们自主设计了游乐场、海报、学校、伙伴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孩子们都化身“小小木匠”,在叮叮当当的声响中解锁传统木工的匠心魅力。
在这里,木块不再只是自然地馈赠,而是给予孩子们对话传统、碰撞创意的奇妙媒介,也让探索与创造的故事在木头间悄然生长。通过这样的主题化、场景化的区域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真正实现了创造力、协作力和实践力的多维成长。
传承木艺特色 赋能混龄实践
园长杨宝红以幼儿园概况、园所文化理念、木艺课程探索以及混龄教育实践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向与会专家深度汇报幼儿园木艺特色课程建设与乡村混龄教育的探索实践。汇报中,杨园长详细介绍园所木艺课程探索历程,从资源初探到内涵深化再到持续创新,小微园经历了从概念模糊到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混龄教育实践中,幼儿园通过固定教研时间精准审议课程,创新“自主结对、月度伙伴”机制推动“大带小”学习,同时通过透明化家园沟通消除家长顾虑,逐步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混龄教育模式。
奔赴双向成长 共研混龄教学
中大班混龄教学活动《再见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以成长分享会为载体,巧妙引导幼儿在互动中憧憬角色的转变。其核心亮点在于:情感可视化,将混龄互动的活动照片进行分享,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在幼儿园的难忘瞬间。表征具象化,通过表征符号,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转化为现实可感知的“语言”。内在驱动化,巧妙利用年龄差异激发中大班幼儿的角色认同感和内在成长动力。设计精准化,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深化了幼儿对成长的认知,更直观呈现了混龄互动中的双向赋能。
基于问题研讨 解密混龄困惑
面对混龄教育实践中的困惑,现场的幼教干部、教研员、园长各抒己见,通过经验碰撞与理论剖析,为优化混龄教育、破解实践难题注入了新活力。教研员们结合半日观摩,直击混龄教育中的难点,“混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环境创设能力,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将混龄教育的多元目标隐含在教育环境中。”“混龄教学环境需构建兼具开放性、层次性与互动性的空间,支持不同年龄幼儿自然融合。”“混龄社交的本质是‘看见个体’,不被年龄标签束缚,我们应该去关注每个孩子背后的情感需求。”
最后,市教研室幼教教研员章群弟老师对本次调研活动做总结。她充分肯定了执教教师对混龄教学活动的深度理解与创新实践,体现了混龄教学“遵循差异,成长每一个”的教育生态建构。随后,她提出三个维度的思考:一是要精准把握混龄教育“异龄互动、协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自然形成“大带小、小促大”的动态学习链。二是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差异与发展需求,遵循“开放性、可变性、互动性”原则,进行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三是要结合异龄互动中的有效策略和典型问题,反思课程设计与指导方式的合理性,从而实现“实践-研究-改进”的螺旋式专业成长。
混龄教学不是简单的“年龄混合”,而是 “教育生态的重构”。这种模式打开了混龄教学中“每个孩子都被看见”的“全景视窗”,能够让一线教师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接下来,我们将以此次调研活动为契机,践行将专家理念“本土化”,让学习的“方法论”转化为适合园所学情的“实践清单”。同时,做好教师的“脚手架”,通过跟踪听课、工作坊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突破混龄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