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磐安县职业教育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卢红星 |
住所 |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新渥街道学园路1号 |
开办资金(万元) | 4442.86 | 经费来源 | 财政全额补助 |
年初数(万元) | 2827.31 | 期末数(万元) | 4442.86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培养高中学历技术应用人才,提高社会职业素质。 保安、建筑、电器、电脑、综合、服装、幼师等专业高中学历教育及相关职业培训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727471710041L | 举办单位 | 磐安县教育局 |
开展业务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磐安县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2024年,学校严格遵守单位章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绘就山区职教一幅画”为发展目标,向美而行聚心力,逐高而登促发展,革弊立新,克难攻坚,奋力推进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1.2024年主要成绩(1)夯实平安校园面对错综复杂的安全形势,针对逐渐增多的心理问题,学校始终做到安全至上,做细做足做实十大安全文章,学校保持全年稳定。平稳过渡食堂经营人员变更,妥善处理老技校女生宿舍楼产权矛盾纠纷。(2)综合荣誉增多2024年学校成功创建金华市儿童友好校园、金华市清廉校园,学校餐厅获评金华市A级食堂,入选全国智能电器工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华东地区水利电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磐安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单位。(3)拓宽办学路径与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合作,实现中药专业区域中高职一体化招生,成为全省唯一;与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实施机械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招生;开展市内首例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模式,设立“浙江机电技师学院磐安学院”,引进120名义乌学生在磐安就读;对接山海合作,与横店通用机场签订战略无人机联合办学框架协议。新签校企合作协议3家,签订“订单班”办学协议2家。(4)提升教学质量2024年参加高考534人,其中单考单招285人,五年制考试249人,总上线人数520人,上线率97.38%。本科上线5人,其中电气专业4人上线。学生技能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市级获奖26项;创新创业赛道获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生文体类比赛获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5项,市县级获奖110项。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均获得重大突破,达到学校2011年学校成立以来最高值。学生体育赛事方面,获金华市校园足球联赛二等奖3项,校园排球联赛市二等奖1项,定向运动赛事获金华市第四名。(5)提高师资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比赛获市一等奖1项、市二等奖6项、市三等奖7项,县级获奖77项。张钰琬老师获金华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两位老师获评“金华市八婺金匠”,两位老师获评金华市优质课二等奖;夏悦的《赏析中国古代建筑》入选国家信息素养活动教学典型案例,李婷婷工作室获批磐安县技能大师工作室。2.2024年主要工作(1)全面推进党建行动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学校党建工作水平。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教职工理论集中学习10次,结合时政开展条令条例学习4次、警示教育3次、支部书记党课5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研判2次,全员开展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开展“党建+”系列活动,党员带头下企业调研,联合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党支部联合开展校企党建共建。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作贡献”“我为师生办实事”等系列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次,实现党员全覆盖。充分展示党的纯洁性。开展“清风铸匠”建设工程,投资近8万元建设学校清廉基地,完成《磐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等22项清廉制度汇编。制定7个专业大组清廉创建方案,以“专业创廉”为支点,所有专业教学中均叠加清廉文化教育,塑造清廉建设新动能。在党支部领导下,布局谋篇,征伐作战,充分展示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获评县四星党支部。(2)紧盯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进修。制定《2024学年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方案》及《2024学年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有序组织教师队伍外出学习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向陶行知等教育家精神学习,提高师德境界。2024年学校联合金职大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学校49位青年教师与金职大7位专家进行师徒结对,围绕三立教师培养开展研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2024年学校组织老师参加县外中短期培训228人次,县内培训12人次,7人参加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培训,2人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学校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腿走路,通过特级教师助教、名师工作室送教等活动,邀请张国红、成佳梁、傅志钦等6位一线专家来校指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评课大赛、论文比赛等教师专业发展比赛2批次,力争让教师走出舒适圈,重新“卷起来”。坚持科研强师。2024年课题小组3项省课题结题,4项市课题结题,14项县课题结题,在申报2024年省市县课题时,我校有2项省课题立项,5项市课题立项,16项县课题立项,课题获奖增长22%。论文获奖33篇,1篇论文获教育部教育技术示范论文,1篇论文获省三等奖,1篇论文获市一等奖,其余县市级获奖30篇,《中国教师报》发表两篇,《德育报》发表1篇。(3)持续创新思政育人强化活动育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扣好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三立”德育、“四美”教育、“国防教育”教育活动等为切入点,强化思政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展校级创新创业、三立学生风采展、职教活动周、十八岁成人礼、“阅读伴我成长”暑期读书活动、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齐唱国歌、红歌大合唱、红色电影播放、时政入脑入心、廉政专题讲座等红色活动,开展“金钩学堂”学生干部党团学习6次。提高班主任能力。开展班主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讲座等学习,学校法制教育在县中小学安全会议中作为优秀案例进行推广;组织班主任赴丽水云和职高学习交流,并邀请校外专家到校开展立心大讲堂18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制度管理,班主任平均到位率提高到83%,所有班主任均能做到“以校为家、以爱为魂”;整合学生会、值周班等学生自治组织,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同时,学校创新数字化家校合作平台,充分运用家长群、校讯通等信息化平台,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组织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家访2批次,班主任对重点生家访6批次,家校社合力,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4)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从严教学管理。全力打好助学纾困、政策激励等组合拳,追求高效课堂真教研、教师专业真提升、常规工作真落实,积极推行校内教学巡查工作,检查教师备课上课情况,形成教学常规检查记录表,每次就检查情况及时交流反馈。引入月考机制,每月动态分析学生成绩变化,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对成绩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开展“做中学”教学改革。以做中学为课堂教学为抓手,进行课堂教学比武,提高课堂效率,推动技能教学变革,学生技能水平总体得到了提升,技能考证通过981人,通过率从2023年的73.7%,提高到2024年的87.4%。构建复合型学生培养机制。深化学科交叉,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每个专业开设其他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深化课程交叉,重塑专业形态,开展专业课“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系列课程。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婺剧、中药种子种苗繁育、中国结手工制作、药染、陶艺等50多门自由选修课,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一门课学习。提升实习效能。与浙江一方制药、杭州瑞莱克斯酒店集团签订了“订单班”协议。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并与每个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妥善安排106名实习生进企业岗位实习,实行学生“每人每月一结”“教师每日一报”“企业一月一报”;开展“创业中职生”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创业中职生”7人,全面调动广大实习生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动作用。(5)助力三支队伍建设2024年共计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及职业技能大赛等26期次,培训人数总计2752人次,高标准完成省民生实事社会培训目标任务数,完成率达178.6%;家政(养老)服务培训为943人次,占培训总数34.3%。在学历提升社会培训方面,其中成人双证制高中322人,获得毕业证书302人,远超省民生实事成人高中目标任务数,完成率达137.3%。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函授在读132人,嘉兴大学本科函授在读110人。2024年共承办7次职业技能大赛,包括国家级“全国黄精膳食大赛”,总760人报名参加,29人获得技师,149人获得高级工。(6)有效提升安全指数发挥校警联合工作室作用。聘请新渥派出所所长为学校法治副校长,通过警校联合机制,民警入校巡查42次,开展法治主题宣讲5次,训诫教育23人次,心理疏导8人次,处理矛盾纠纷11起,参与调解15次,干预重点生11人次,学生法治观念得到较大提高。学生应急救护培训700余人次,受训学生全部取得救护员证书。常规开展仪容仪表规范、心理健康、四项竞赛评比等活动,开展违规违禁物品排查活动,规范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使用等专项整治活动;与县中医院联合开展医校育心活动,聘请林笃华老师为心理咨询室专职教师,12人参加了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B证培训,C证的持有率达到了98%以上;落实违纪违规受处分学生后续跟踪管理,每月开展“爱心班”等活动,对后进生开展帮扶转化活动,改善日常行为习惯。重视“模范学生”带头作用,评选出“阳光中职生”“自信中职生”各20人,让典型事迹“润心”、让知行合一“染心”。完善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开展5次全校师生应急逃生演练、4次校园反恐演练、防溺水系列活动、8次假前全体师生安全教育、6次反诈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有效解决校园及周边治安、交通、卫生等综治难题,以及全力做好防溺水、防性侵、防电信诈骗等工作。(7)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金保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核算和监督,所有采购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和“三重一大”等要求进行核算审核;配合财政部门,制定全年的经费预算和执行进度,2024年如期完成中央直达和省直达资金的支付,新增教学实习仪器设备105.27万。强化后勤保障。坚持以“后勤工作必须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原则,积极协调整合学校资源,加强校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完成学校所有资产的全面清点,并定期对校产进行清理与核对;物资保障服务规范化、制度化,为本年度县职业技能大赛、社会性考试等多项活动做好优质服务。此外,高效有序完成项目采购、食堂饮食安全管理教育、校园绿化净化美化、校舍维修隐患排查等各项工作。(8)营造活力校园氛围学校推进民主管理。健全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实施政务公开,切实履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责;关心教职工生活,及时走访看望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困难家庭;关心离退休教师,为光荣退休的教职工举办“荣退仪式”“温馨重阳”座谈会等。积极组织参加教师比赛。参加县教职工跳绳比赛获城区组一等奖,参加乒乓球赛获团体二等奖,参加县趣味运动会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代表县教育工会参加市气排球比赛获青年组一等奖;吕鹏老师选调参加浙江省“钟声杯”气排球比赛中获三等奖等。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团委组织学生第四届韦氏电器杯校园篮球联赛、第三届校园女子排球赛、第三届现场书画大赛等十多个比赛,特别是第四届“农商杯”校园足球联赛,历时2个月,校园里充满青春气息。磐安县校园艺术节合奏获县一等奖,22体艺傅煜颖获金华市二等奖。校园广播站开设了新的广播栏目“慧泉心语”“声声入耳”“党韵红史”“枕上诗书”“陌上花开”等栏目。还在晚间增设了实事新闻栏目,又在早晚铃声前增设一些温馨提示,体现校园生活的温度。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当下学校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以教育为职能的学校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同时学校对企业掌握的信息是缺少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需求之间往往会存在脱节的现象,这就导致既浪费教育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在全市有影响力的教师不多,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引进难、留住更难”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学校教师依然存在理论知识视野狭窄、技能水平不高、因材施教能力欠缺等问题。3.“数智化校园”有待进一步加强后疫情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将产教融合核心机制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以数智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动高质量内涵发展面临挑战。 |
四、下一步打算 | 1.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精心谋划学生思政及校园安全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心;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考核机制,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依托校警联合工作室进一步整治校园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依托“校园心理健康检测仪”,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2.优化学校专业建设围绕中药专业,按照省级优质专业建设需求,提高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提高升学水平,提高服务地方产业能力。发挥智慧药园功能,开发中药产品,提高学校中药专业社会影响力。超前布局培养地区紧缺人才,制定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联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组建无人机专业教师队伍,提升新兴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3.拓宽教师转型路径关爱青年教师,组建教师团队,实现抱团式发展。围绕学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打破教师授课方向传统模式,建立教师队伍专业之间相互流动的“旋转门”,推动教师从原来的“一师一门课”向“多师一门课”或“一师多门课”转变,为人才培养提供匹配度高的交叉式师资队伍。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无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绩效:无2.奖惩:成功创建金华市儿童友好校园、金华市清廉校园,学校餐厅获评金华市A级食堂,入选全国智能电器工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华东地区水利电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磐安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单位。3.没有投诉诉讼情况。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1.接受杭州瑞莱克斯大酒店有限公司捐赠3万元,用于师生奖教基金发放;2.接受磐安县学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捐赠10万元,用于师生奖教基金发放;3.接受2001届王美强校友捐赠3万元,用于师生奖教基金发放;4.接受浙江之心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捐赠2万元,用于师生奖教基金发放;5.接受浙江华悦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施贵阳校长捐赠价值8万元的新能源导游观光车一辆,用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6.接受捐助人周豪通过县红十字会捐赠资助款38888元,用于学校教职工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