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美超代表:
你在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的87号建议、批评和意见,现答复如下。有何意见,请再来信。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县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我县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有力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
一、抓好基础建设,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建设。
不断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全县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省级非遗名录13项,市级非遗名录49项,县级非遗名录119项;加强传承梯度建设。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0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13名,市级38名,县级89名;积极开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拍摄记录工作,加强磐安县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内容,健全非遗工作系统数据报送机制,实现省市县数据库系统互联互通。
二、跨界融合发展,加强非遗转化利用。
一是推进特色非遗项目进景区。2021年,以“磐安炼火”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为契机,将民俗项目“炼火”引进花溪景区,每周六开展常态化演出,打造“花溪炼火”演艺项目,重在“炼火”高潮部分“踏火山”、“闹火海”的呈现,并增加了游客祈福纳祥的互动体验环节。同时,在景区相关节点植入非遗精品项目演出,极大的丰富了景区业态,花溪景区因“炼火”这张金名片成为各地游客来磐旅游必到的网红打卡点。其中“非遗赋能 点亮景区”夜经济入选浙江省非遗保护发展创新案例,“非遗+旅游”磐安县·花溪景区获评“文旅融合”金华样板。二是打造“非遗传承地深度游”非遗主题景区。舞龙故乡景区是磐安县唯一一个文化主题景区也是“舞龙故乡的传说”非遗项目的传承基地。近年来,我县一直致力于将景区打造成“非遗传承地深度游”的典范,指导景区建设以非遗项目“舞龙故乡的传说”为主基调,依托人类非遗项目“赶茶场”(春社—迎龙灯、秋社—迎大旗)开展研学体验活动,并融入大祭马、磐安吹打、大凉伞、先锋等各级非遗项目作为展陈内容,每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00余万元,获评长三角最具网红特质旅游度假区、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旅游度假区。三是探索非遗工坊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展非遗工坊创建工作,出台非遗工坊资金补助政策,鼓励成功创建的县级非遗工坊探索“非遗工坊+”致富模式,采取加工制造、研学体验等形式促进工坊增收,目前,全县共建成县级以上非遗工坊28家。由非遗工坊出产的如竹编、乌石茶具等手作产品纷纷进驻磐安心意馆、景区、商超等场所,成为磐安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深受游客喜爱。另外,加强科室之间联动,将非遗工坊纳入旅游线路布局进行统筹谋划,如大晟药业非遗工坊已入选省级工旅融合示范基地,有效延伸非遗工坊发展链条。
三、多渠道发力,加强非遗传承弘扬。
一是大力实施非遗影像化工程。拓宽非遗传播路径。与融媒体中心开展合作,专门组建15人的拍摄团队,将独特的摄像视角聚焦在乡间的老艺人、老工匠,两年间有序推出磐安非遗百集微纪录片《磐安记忆》,制作播出作品60余件,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累计点击量超过3000万,部分纪录片还获得了浙江省纪录片“丹桂奖”,另外,编辑出版了《磐安非遗大观》《磐安非遗图志》《磐安乡影》《磐安非遗集萃》等非遗系列丛书,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多角度传播。二是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助力非遗传播。除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活动外,我县还积极组织开展非遗创意市集、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文化礼堂等活动。同时,借助文化走亲、对外交流、旅游推介会、非遗博览会、大型体育赛事、品牌活动等平台载体传播磐安非遗,如今年《磐安长旗》参加杭州亚运会倒计时200天主题活动热场表演;《磐安金龙》参加了第四届亚残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并参加央视启航2024年跨年晚会录制;磐安铜钿鞭参加长三角连厢舞邀请赛,获最佳传承保护奖。三是创建非遗体验基地。开展县级非遗体验基地创建工作,认定县级非遗体验基地4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互动体验,增强大家对磐安非遗的认知与感受。
接下来,我局将强化使命担当,与时间赛跑,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扎实有效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
磐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4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