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磐安县政协 > 文溪课堂

文史天地 | 解放仁川的那些时光

发布时间: 2024-06-04 17:05 来源: 政协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解放仁川的那些时光

我叫杨开正,出生于1932年,仁川镇杨宅村人。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这一天,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已解放。10月30日,以赵季武为县委副书记、陶健为县长的领导班子在部队配合下抵达安文镇 ,宣布磐安县成立,下设安文、大盘、尚湖和大皿四个区。那时,磐安的匪患还很严重,于是磐安县委向各区派驻了军队,我们仁川属于大皿区,当时区公所设在双峰乡。第二年元旦,区公所转移到了仁川黄余田村,进驻了几十名解放军,他们是金华军分区警备八团一营战士和县大队二中队战士,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跟群众搞好关系;二是发展民兵和培养党员干部;三是剿灭土匪。


进驻仁川后,战士们分头住进黄余田村的农民家里,有一部分后来住进了耶稣教堂。朱云春带着十几个战士住杨加县家。杨加县的妻子叫陈香英,他们有个女儿叫杨桂飞,12岁,在仁川小学读书。小姑娘爱说爱笑爱唱,放学一回来准到解放军的办公室来。那时解放军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杨桂飞能唱好多歌,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还有叫不出歌名的“唱得好呀唱得好”“咱们朝南方,明天一个好时光”等等。


解放军进驻仁川黄余田后,土匪曾多次包围解放军的驻地。在那艰苦的岁月,战士们被雨淋湿后没衣服好换,只好穿着任风吹干或放在被窝里焐干,吃的和群众、民兵没什么两样,也是野菜、土豆、番薯等杂粮。有阵子,战士们餐餐吃糯米饭,吃得发腻,看桂飞的妈妈擀面条了,就用糯米饭去换面汤吃。战士和群众亲得就像一家人,有位家在永康芝英乡前山杨村的解放军战士名叫杨跃英,大概也就二十来岁,他说都是姓杨,执意要认桂飞为妹妹。后来,他因为工作需要转到深泽去了。在深泽的这段时期,杨跃英叫来他的妈妈和17岁的亲妹妹,并叫杨桂飞也去深泽玩,一家人可以相认。杨跃英的妈妈和妹妹背来了好多甘蔗,分给桂飞吃。杨跃英因为工作忙,叫交通班的一名战士送桂飞安全回到黄余田,并转交给桂飞5角钱,那时买一碗馄饨只要8分钱。


除了跟群众搞好关系之外,解放军还特别注重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壮大民兵队伍。我是17岁参加民兵的,人还没有步枪高。那时农民日子过得都很苦,因为国民党势力还在,土匪又多,说话、做事都要特别小心。当时有好几个解放军就住我家的堂屋,其中朱云春是连队里的一个排长,后来留任大皿区第一任人武部部长。在这段时间里,朱云春介绍发展了好几名党员。朱云春对我特别器重,或许是考虑到我个头小,他就跟我讲革命道理,指导我如何开展工作,有心培养我进入干部队伍从事行政工作。1952年,我进入仁川乡政府担任乡长。1953年在朱云春的介绍下,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个人和家人的安全,那时入党还处于地下状态,解放军战士徐有来,也在黄余田附近的一个山包里秘密加入党组织。在我的印象中,朱云春总是很忙,今天到这个村,明天到那个村,难得有歇息下来的时候。1956年,组织上派我去尚湖区担任区长。尚湖离仁川老家远,我在路上穿的是草鞋,但带上了胶鞋和布鞋,等快到尚湖了,再换上布鞋。在尚湖,我碰到了一个乡亲,他也姓杨,因为同姓就格外亲切,他叫我不要走夜路,让我住到他家,保证了我的安全。两年后,我调任山环乡总支书记,后来又经过多次岗位调整,直至1983年东磐分县,我的职务还是仁川乡乡长。


新中国刚成立那段时间,仁川一带的土匪还是很多,而解放军的人数不多,所以当土匪出动时,解放军一般都会分散在各个山头上,三八大盖“呯”的一两枪,土匪也分不清解放军的实力,但是他们仗着地形熟悉,武器先进,负隅顽抗。有一次战斗是在夜里打响的,解放军投入了整整一个连的兵力。有个叫王文周的战士,当时只有16岁,个子小,一支步枪背着也够受的,只挂一两个手榴弹用以防身,因为还是个孩子,夜里站岗都感觉害怕。仗打响后,战士们都投入了战斗,押解俘虏的担子自然落到了王文周的肩上,他在押俘虏通过冷水镇边上一座桥时遇到了土匪的袭击。在这次战斗中,班长黄福寿光荣牺牲,才20岁出头。


黄余田设有粮库,成为区公所所在地后,就成了土匪关注的重点区块。1950年3月,戴德光等土匪对区公所发起了围攻。3月19日那次,区干部和区中队20余人被土匪包围长达6个小时,600斤大米被抢走。农会积极分子杨加吃冲出土匪封锁,紧急招来县大队解围,后来惨遭土匪杀害。


1950年10月25日,在我们大皿民兵的配合下,金华军分区警卫营营长白景富亲率小分队到高二乡,在大坞村的一个山洞中,智擒匪首羊荣德和随行土匪二人;11月7日,由大皿民兵带路,县大队和警卫营战士在滚涛村附近山上的一个山洞中,当场击毙匪首杨道南及其勤务兵杨关金……


在县委的重视和大皿民兵的有力配合下,解放军于1950年年底基本消灭土匪,仁川一带的匪患得以根除,仁川人民终于迎来了和平。


作者简介:口述者,杨开正,磐安县新渥街道退休干部;整理者,李宝山,磐安县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