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磐安县政协 > 文溪课堂

影像四十年(1983-2023)| 粮食生产获国务院表彰

发布时间: 2024-06-04 16:59 来源: 政协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粮食生产获国务院表彰

1988年10月,组织上安排我到磐安工作,从此与磐安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作为当时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我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一谈磐安农业“往事”。


历史上磐安曾名五平县,到磐安熟悉情况后,我觉得应该叫“五贫县”,这样更符合当时的实际,一方面是因为复县后磐安是全省确定的五个贫困县之首 (磐安、景宁、泰顺、文成、永嘉),另一方面磐安是地地道道“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活贫苦、人民贫穷、财政贫困”的“五贫”县。我将磐安的情况总结为几多几少,分别叫作人多田少,雨多水少,山多林少,石多矿少。境内都是光秃秃的山,山多不长树。每年虽有150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可落下来,留不住,积不起,溪水往外流,贫穷在源头,是全省出了名的贫困县。


民以食为天,当时全县粮食生产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国家每年要给返销粮 1000 万斤左右。尤其是1988年,由于遭受夏秋两季连续干旱的影响,农业形势特别是粮食形势相当严峻。粮食总产量4.04万吨,每户减少468斤,跌到1972年以后17年来的最低谷,人均口粮只有300斤上下,相当一部分群众口粮发生困难。并且贫困县脱贫有三项具体指标,其中人均500斤口粮这一项对磐安来说实施起来难度最大。所以多种粮食、多出粮食不仅事关全县温饱问题,同时也是扶贫攻坚战中的“堡垒战”。


磐安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全县土地总面积 179.35 万亩,其中山地 164.07 万亩,占到土地总面积的91.5%。耕地10.39 万亩,仅占5.8%。全县耕地少,粮地少,并且还在逐年减少。从1968年到1988年的二十年间,全县人口增长32.2%,耕地减少4000亩,人均耕地从 0.74 亩减少到 0.52 亩。当时的农业又是靠天农业,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只有 5 万多亩,旱涝保收面积更是不到3万亩,不及永康的六分之一,义乌的八分之一,东阳的九分之一。1988年全县大旱,不仅粮食歉收,且有8万多人口、4万多牲畜的饮用水都发生困难。原有的水利设施老化,水利工程渠系也都不配套。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旱涝保收面积,增加高产良田面积。结合磐安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在保证原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把解决温饱问题的希望放在山地上,发展粮食生产的突破口放在旱地中,致力于发展旱粮生产,大力做好旱地文章。


1989年,全县将粮食种植面积层层分解,最后落实到户,提出“户扩一分地,户增五担粮”的口号,强调党员干部带头种足计划面积。另外,全县贯彻落实“间作、套种、改制、增熟”八字方针。通过一熟改二熟、二熟改三熟的方式增加了近万亩的复种面积。以前的老三熟麦/春大豆/秋玉米产量低而不稳,改作麦/春玉米/秋番薯新三熟,产量增加了近一倍。以及倡导幼林地间作大豆,白术地套种玉米,果茶园里套种粮食作物,扩大春玉米、马铃薯面积,恢复田塍豆,缩小单季稻扩大双季稻,经济作物上山,控制非农业用地。通过不同手段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当年的三月初、四月下旬、五月底进行了三次全县性生产大检查,专门督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问题。据统计,落实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4%。其中早中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2.4%;春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5%。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推广春玉米种植,春玉米种植最早由玉山区域探索试验。1984年,玉山区域引进丹玉13杂交玉米新品种,改秋玉米为春玉米,取得增长增收增效的好经验。据统计,春玉米平均亩产为319.2公斤,比夏秋玉米215.4公斤增产43.2%。春玉米与秋玉米相比较,有三大明显好处:一是能够满足玉米生长耗水的要求。玉米的全生育期内每亩总耗水约240立方米,相当于500—600毫米的降雨量。春玉米4月播种,8月上旬成熟,据气象资料统计,这期间全县的降雨量都平均保持在700毫米以上,而秋玉米则容易碰到秋旱,造成减产。二是这期间的温度,能够满足玉米生长要求,从四月到七月温度刚好是逐渐上升的,而秋玉米所遇到的气候则刚好相反,温度是逐渐下降的。三是春玉米在夏末成熟,无早霜低温之虞,而秋玉米常常碰上早霜与低温,往往不能成熟。但这样的好经验好做法局限于玉山区域,在与玉山区一岭之隔的窈川乡就推广不开。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玉米春种起玉山,粮食产量翻一番;墙内开花墙里红,春风不度窈川关。


通过调查考察,我们认为玉山地区春玉米种植经验在全县有普遍指导意义,推广春玉米种植符合磐安山区实际,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土地潜力,能够有效错开、减弱甚至避免干旱、低温、早霜、台风等自然灾害。因此县政府号召全县大力推广春玉米种植,多次组织其他各个区乡镇的干部群众到玉山地区考察取经。回去后又落实各乡镇抓点做样,组织本乡镇农民参观学习,从而推动全县范围的春玉米种植。


玉山地区实施的春玉米与小麦分带轮作(1989年) 潘梦堂供图


1990年,省政府提出旱地吨粮千元工程,并将磐安列为全省三个试点县之一。旱地吨粮工程建设事关全县温饱问题,我们将建设旱地吨粮工程的突破口选在“扩大春玉米,攻秋番薯”上。一方面我们继续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改种春玉米的成功经验。当年春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2500亩,比1989年增加7000亩,增长45%,已经占到旱地面积的60%。当年春玉米产量比秋玉米亩增185 公斤,比1989年增长35%。另一方面抓好番薯生产。番薯生产是全县粮食生产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往采用的都是一些老式的农艺措施,再加上前几年薯粉、薯干价格不合理,农民种番薯积极性下降,使得番薯的面积和单产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为了认真落实旱地吨粮工程的技术措施,除了解决好有关政策问题外,我们在番薯生产上狠抓栽培技术改革,大力推广番薯起垄。但由于全县农民祖祖辈辈种番薯都是平地扦插的,起垄栽培很不习惯,推广工作遇到很大的困难。为了教育农民、说服农民,我们采取干部参加劳动的形式,扶着农民科技兴农,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领机关干部和农业局技术干部二十多人,到万苍乡九里岗亲自参加番薯地起垄和番薯扦插。农业局领导带领技术人员,一个乡一个乡地搞现场示范,并蹲点参加劳动。我们还规定任务,10个重点乡镇至少起垄50亩,其他乡镇至少起垄 20 亩,由乡镇长负责完成,做好典型示范作用。


专家学者到岭口乡考察旱地吨粮工程示范畈(1990年) 潘梦堂供图


为了搞好吨粮工程建设,我们建立主要领导、有关部门包干制度。吨粮工程面积最集中的岭口、新渥、胡宅、万苍、尚湖、深泽分别由县长、分管县长、农业局党组书记、农业局、农经委、科协包干联系。因地制宜在全县不同地区树立不同的种植模式。新渥、安文等地是有名的药材之乡,我们结合药材种植在新渥镇祠下村建立“一熟药材两熟粮,双纲粮食千元钱”的示范片;在万苍乡九里岗建立“一年三熟粮,力争超吨粮”(麦/春玉米/番薯) 的示范片;在盘山区、玉山区的几个边缘乡建立一麦三薯双九百 (小麦/马铃薯/玉蜀黍/番薯) 的种植模式。全县参加旱地吨粮工程建设的16个乡镇共落实面积6615亩,分布在85个村的453个组、108个田畈,10882户农户参加,超过原定5000亩的规划。吨粮工程的实施得到省农业厅的高度关注,时任农业厅厅长赵小道4次来磐实地考察指导。吨粮工程的实施也获得了很大成绩,玉山区域的“一年三熟粮,力争超吨粮”模式,验收亩产达1004.7公斤,实现一年超“吨粮”的目标;安文区域的“一熟药材两熟粮,双纲粮食千元钱”也实现了千元目标。


国务院颁发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奖状(1991年1月)  施世庭供图


1990年7月11日,省旱地吨粮工程现场会在磐安召开。来自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浙农大以及各地市县代表参观了玉山区万苍乡九里岗和岭口乡眠牛岗等旱地吨粮工程示范畈。省农业厅对我们在吨粮工程实施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及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全省加以宣传和推广。


全县深挖旱地潜力,实施吨粮工程,特别是推广种植春玉米,有效避开秋旱、早霜、低温等灾害影响,使全县粮食生产在多灾重灾情况下仍然连续两年获得丰收。1991年1月,磐安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表彰。作为一个非粮食主产区的山区县,这一荣誉来之不易,这背后饱含全县人民的辛勤劳动与不懈奋斗,这也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与不久后的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粮食基础。


作者简介:口述者,施世庭,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整理者,王洪波,磐安县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