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金华市以“飞地”形式,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划出3.8平方公里土地,设立了金磐开发区。经过近30年发展,金磐开发区目前已开发建设面积为2.2平方公里,其中老区660亩,新区2640亩,并探索出了集“精准扶贫、异地开发、生态补偿”功能于一体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省推进山海协作的示范区和异地扶贫开发的样板地,为磐安从头号贫困县到摘掉“欠发达”帽子,再到共同富裕,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创新力开发区、金华市改革开放30年成就10个创新范例之一、省山海协作升级版最佳实践案例、省首批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案例、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荣誉,“山海协作 互利共赢”的金磐模式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在《人民日报》头版专题报道。2023年,金磐开发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7.02亿元、税收收入5.92亿元。
一、开创生态补偿全国先河
金磐开发区率先探索建立“异地发展工业增加税收,提供资金保护县内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为磐安县本土腾出了巨大生态空间,持续巩固提升县域生态环境。助力磐安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成示范县”、“全省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县”等金字招牌。近年磐安森林覆盖率增长到83.7%,出境水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水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居金华市第一、全省前列,碳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坚定扛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使命,为下游400多万人饮用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务院参事室专家组曾作出评价:“金磐开发区对流域上游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有效开发性补偿,创造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二、打造“山海协作”省级标杆
金磐开发区作为全省山海协作工程的成功典型,2011年成功承办全省深化“山海协作”工作现场会,2020年山海协作异地开发模式作为金华唯一案例入选全省山海协作升级版“最佳实践案例”。金磐开发区“山海协作 合作共赢”作为全省“十三五”社会经济新亮点登上2021年《人民日报》头版得到重点宣传。
二十多年来,金磐开发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已成为磐安经济增长重要平台,以县域1/500的用地规模,贡献了全县1/4的规上工业产值和税收。区内现有各类市场主体2576家,其中工业企业126家(规上28家),建筑业企业43家,数字经济企业302家(含电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7家,税收超千万企业10家,其中税收超5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培育出了全国塑料软管行业第一家也是我县第一家主板上市公司——春光科技。并启动威邦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鹏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家公司股改上市工作,目前两家企业进展顺利。
三、形成统筹共赢的金华模式
金磐开发区聚焦民生实事,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共建等民生项目。自开发区成立以来,累计建成市政道路18条近30公里,投入环境整治及结对共建费用1.2亿余元,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5万余平方米,有效改善西关街道、秋滨街道等毗邻地区城市面貌,助力金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金磐开发区3万常驻人口衣食住行,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2000多户周边居民直接受益,年均增加房租收益达3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毗邻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四、创建共同富裕的磐安样本
充分发挥经济增长重要平台、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就业创业重要渠道作用,有效拓宽城乡居民增收路径。金磐开发区累计上缴税收50多亿元,对磐安财政收入贡献度超过1/4,推动磐安GDP迈上130亿元台阶。并吸引1万余名磐安人在金磐就业,约占全县人口5.5%。推动磐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居金华第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2010年的2.9:1缩小至2023年的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