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台山之战
现在安文街道的中宅祠堂是一座高墙大院的古建筑,前后三进,背靠花台山,大门朝南,门前有一片开阔地,易守难攻。1949年3月15日,这里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花台山之战。
1949年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浙作战前后,中共会稽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的浙东地方武装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第四大队第七武装政治工作队(即东磐武工队)主动出击,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迎接磐安县解放。
2月25日,根据中共浙东临委的指示,浙东临委组织部长王起在嵊县防山村宣布成立东磐办事处,主任陈心发,指导员刘熙范。办事处设在东阳县马宅乡孔村,以孔村、塘里、杨岩弄和前山头一带为中心,管辖东至安文,南至千祥,西至防军,北临湖溪的地区。办事处第一次会议提出,为了在军事和政治上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更大规模的进攻,迎接全国解放到来,解放磐安县境。会议决定,必须尽快歼灭国民党安文自卫队,打开磐安北大门,为解放磐安全境开辟进军道路。
那时,国民党磐安县政府设在地处大盘山腹地的大盘乡,那里山高林密,峰峦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了尽快攻克国民党磐安县城,解放磐安,必须先拿下磐安北大门的安文乡。攻打安文的任务就落在了东磐大队的身上。该大队的前身是东磐武工队。
1948年12月21日,会稽中心县工委召集刘熙范、方启东等4人,根据太白会议精神,宣布建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第四大队第七武装政治工作队(即东磐武工队),部署开辟东磐地区,建立东磐游击根据地等工作。次日,东磐武工队在队长方启东、指导员刘熙范的带领下进入东磐地区开展工作。武工队到达东磐地区后,积极发展中共党员和武装力量,防范国民党武装围剿的同时,收缴地主豪绅及民间枪支,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期间,武工队不断发展进步青年,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杨岩弄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隐蔽条件好。1949年3月中旬,东磐大队悄悄地运动到该村,立即封锁消息,派出侦察员前往安文侦察,并紧锣密鼓地开展备战工作。安文是当时东磐游击区通向磐安的要道,与东阳境的徐宅、马宅紧邻,与杨岩弄仅一山之隔。
据侦察,安文有国民党磐安县自卫大队的一个中队,30余人,就驻扎在花台山下的中宅祠堂里。配备有两挺捷克式轻机枪,20多支步枪和手枪,以及部分手榴弹等弹药。安文自卫队驻扎后,在祠堂大门口设了双岗,进入大门后有一片宽阔的天井,左右各置两挺机枪,形成交叉火力,封锁大门。
3月14日,东磐办事处和东磐大队在杨岩弄召开了中队长以上干部会议,根据侦察得到的敌情和地形,讨论制定了歼灭安文自卫中队的作战方案。
3月15日晚,东磐大队在陈心发、刘熙范的带领下,悄悄地从杨岩弄出发,趁着夜色埋伏在花台山上。花台山扼马宅进磐安的要道,居高临下,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山上草木森森,适于潜伏。东磐大队的战士们头戴用树枝编成的伪装帽,静悄悄地潜伏在灌木草丛中,与山下中宅祠堂仅百米之遥,能严密监视中宅祠堂自卫队驻军的情况。
3月的夜晚,到了深夜便觉得寒气逼人,东磐大队的战士们静悄悄地潜伏着,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中宅祠堂里自卫队的情况。午夜后,自卫队员渐渐进入梦乡,两个哨兵无精打采地怀抱着枪蜷缩在门前台阶上。指挥员陈心发向后一挥手,东磐大队的两名战士身手矫健地下山,沿着祠堂墙根向大门方向运动,这个过程敌人一点也没有察觉。离敌人哨兵只有十米左右距离时,两名战士一跃而起冲到祠堂门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敌人的哨兵。全体战士如猛虎下山般冲入祠堂,在一阵阵“缴枪不杀”的呼喊声中,敌人从美梦中惊醒,有的还嘟嘟囔囔地说着梦话,就做了俘虏。这一仗,我方完胜,全歼安文自卫中队,俘虏20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20余支及一批弹药。
作者简介:口述者,陈新希,《磐安县志》原主编;整理者,陈根弟,磐安县新城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