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榉溪孔氏家庙对外开放以来,榉溪村的古村旅游不断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为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2014年10月,榉溪村召开村两委会议决定修建一条后坞至燕山的游步道。工程在同年12月开工。2015年1月初,游步道修建到后坞山坳处,负责工程修建的村民孔军在山腰的斜坡往下挖到大约一米处时,发现有堆砌整齐的大片的小石头,围成一个大圆形。当时正在现场负责督工的村党支部书记孔火春,看后觉得像是一座古墓,很不寻常,并立马让施工队停工,并赶紧电话通知磐安县文广新局。
宋墓地面遗迹清理现场(2010年) 作者供图
下午一点左右,时任县文广新局领导潘玲玲和文物办主任厉仲云到达现场。厉仲云对古墓进行勘察测量,得到古墓的初步数据:“占地 74 平方米,墓穴部分为27平方米,高1.5米,墓顶呈半圆形,还有着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挡墙。这个墓还有石板状的‘须弥座’,说明墓主人生前当过官,很像宋代的墓制。要是确实是宋代的,那么考古和文物价值就非常高,因为宋墓留存至今的极少,这个古墓对研究南宋时期的墓葬文化很有意义。”一同出土的还有裂成一段段的石条,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卉和瑞兽。潘玲玲当场要求村书记安排人员24小时看守,并要求文物专家对古墓进一步察看,做好周边环境的清理,同时要求整理材料写好报告,向省文物局汇报相关古墓发现情况,并邀请省专业考古专家对现场进行考古认定。
3月20日,时任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带队来到现场。仔细勘察后,吴志强断定:“这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宋代时期墓葬。墓主人应该是宋代品官。”后来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生导师龚剑锋看过现场照片后说,边上垒成的鹅卵石是挡土墙,中间是地基,按照他的设想,宋朝的墓穴一般都是长方形的,再在上面垒土,置以墓碑,“成了现在这样,说明变化很大”。让龚剑锋吃惊的是,雕刻的石狮“非常写实,如此造型全国罕见,甚至跟以后的石狮造型大相径庭,极具文物价值”。
4月中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墓地进行清理,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没有对墓穴进行发掘,仅绘制了现状考古平面图和剖面图。
宋墓出土石刻“狮子”(2010年) 作者供图
榉溪宋墓,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基本确定为孔子四十七代裔孙、大理寺评事孔若钧墓。据孔火春回忆说:“老祖宗孔若钧墓的发现并不奇怪,因为《孔氏家谱》里明确记载墓址的具体位置,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已没有任何地面遗迹,变成了庄稼地,大家都认为只是一座小坟堆而已。后来在1993年,由我父亲孔庆有牵头联合村里孔金良、孔令辉等几位老人,在原址上重新立碑以作纪念。出人意料的是,这次修游步道,清理整个墓园才知道有如此规模,建造考究,碑刻细腻。这在我们大山深处,物资匮乏的年代要建造这样的一座墓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对我们婺州孔氏后裔子孙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翻阅《孔氏宗谱》赫然看见四十八代祖孔端躬的诗,这让我想起祖上对子孙后裔的保本追远,继承家学,振励家声的期望。
金钟山后坞先茔初成有感
宋·孔端躬
流寓他方旧虑忘,重逢道眼示青囊。
山廻天马金鞍应,水绕虹桥玉带长。
自信尼坊通地脉,还期申甫起家祥。
儒林世泽垂悠久,不啻牛眠跃马岗。
2015 年 6 月,经有关部门和专家评审,出台了榉溪村宋墓保护修复和环境整治方案,由浙江省古建设计研究院负责实施。建设单位为盘峰乡政府,于同年 11 月完成整个墓园修复。
修复后的孔若钧墓(2015年12月) 作者供图
新发现的孔若钧墓与榉溪孔氏家庙互为支撑,验证了“孔氏婺州南宗”的真实性,确定了“孔氏婺州南宗”在孔氏家族流变繁衍史中应有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磐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孔国军,政协第十届磐安县委员会委员、磐安县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孔氏家庙文保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