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磐安县政协 > 文溪课堂

影像四十年(1983-2023) | 陈心昌:磐安复县之初的县越剧团

发布时间: 2024-02-22 10:21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号【


1983年4月,安文村的陈忠香、陈正海等人开始筹办安文镇越剧团。当时,磐安要复县的消息早已在社会上传开,来自绍兴、宁波、台州、金华四个地区的45名演职人员,带着能成为县剧团演员的心愿,纷纷来到新筹办的安文镇越剧团。当年6月,安文镇越剧团正式成立。


安文镇越剧团赴金华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献演(1984年)                                       陈凤茶供图


剧团先后聘请了任定江、方志娥、钱水娟、鲁斌、李天蓝等老师当导演。演职人员的住宿、排练均在联盟大会堂。磐安恢复县建制后,演职人员要求改为县级越剧团的呼声日益强烈。但他们不了解,当时其他各县的剧团都已处于由县财政拨款向自负盈亏转变的阶段。磐安是个贫困县,县领导一般不会创办一个增加县财政负担的新剧团。安文镇领导见这班年轻演员素质不错,不忍心断然把话说绝,担心挫伤他们为越剧艺术奋斗的进取心,只能努力做好思想工作,让大家先安心演好戏。当时安文镇党委副书记陈章敖对演员们说:“你们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要安心留下来把戏演好,前途是光明的。”文化部门领导一方面主动联系安文镇领导,请他们多关心演职人员的思想和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向县领导反映实际情况,共谋良策。安文镇派了一名叫陈新奇的老干部专门分管越剧团工作,吃、住、排戏场地等后勤工作由康庄村大队长陈忠香负责。


磐安县越剧团宣传计划生育的现代小戏《心肝宝贝》剧照(1986年)                                    陈凤茶供图


1984年11月,我调到县文化馆任副馆长。随后我到剧团调研,剧团演职人员纷纷向我要求升格为县越剧团。1986年,经县领导同意,将原“安文镇越剧团”改为“磐安县越剧团”,其性质仍为民办职业越剧团。主要由县文化馆负责管理。1987年4月初,我被任命为文化馆馆长。其间,我加强了对剧团思想工作和业务的指导。为了提高乐队伴奏水平,专门从福建某专业剧团调来一位笛子、二胡等器乐水平较高的蒋荣立老师,以加强乐队指导。剧团业务指导,由文化馆戏曲舞蹈干部张放声负责。后来,我与时任文化局副局长蒋相忠还从双峰中学请来一位民办教师刘万钦进入剧团领导班子,加强演职员思想工作。我还与其他局领导一起努力为剧团争取来每年5000元的县财政补贴。


磐安县越剧团的演员们当时有一个特殊的内动力,即努力演好戏,争取一个好的个人前途(农转非、转干)。所以大家不怕辛苦,积极下乡演出。霉干菜粉干开水泡着吃,自带铺盖睡地 铺都无怨言。有一年在尖山镇演出结束时,天下着雪,自来水都结冰了,他们就用雪擦脸卸妆。每年剧团不但演遍了县内各个乡镇,还会到沿海各个县市演出,一年下来演出400多场。这是专业剧团都根本无法办到的事。磐安复县不久,剧团到外地演出也提高了磐安知名度。不少地方的群众就是看了磐安越剧团的演出后才知道有一个磐安县。


磐安越剧团的演出,深受老百姓欢迎,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演员们年轻漂亮,表演艺术、设备比农村季节性剧团好得多。二是价格实惠,介于专业剧团和农村季节性剧团之间,大众都看得起。


在县文化局、文化馆以及上级文化艺术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磐安越剧团的表演艺术及其知名度不断提高。当时金华地区群艺馆馆长章寿松对我县越剧团很重视,派戏曲干部方磊等来帮助剧团排练《僧尼会》。


1987年7月,中国戏剧出版社来我县拍摄由磐安县越剧团扮演的古装戏《辛十四娘》《状元点妻》彩色条屏,1988年8月出版发行100万份。当年8月18日,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钱法成携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顾天高、省戏剧研究所所长胡小孩一行8人,到县越剧团审看大型古装戏《相思奈何天》的演出。9月13日,时任金华市文化局局长葛凤兰,为磐安县越剧团送来奖金2000元。11月,磐安越剧团的古装戏《相思奈何天》赴杭州演出,获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集体演出奖,4位演员获表演三等奖。


到了1988年底,多数演职员内心都已明白,我县不可能办一个专业剧团,况且大家都已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多数人不想继续待在剧团。在这种情况下,县政府同意了县文化局关于解散剧团、留住部分骨干的方案。个别骨干被安排到文化站工作,大部分骨干被安排在当时经济效益较好的县绸厂当职工,其余演职人员被好言劝回家。后来,这批人员成为我县业余戏曲骨干,继续为繁荣我县戏曲艺术作出贡献。


2010年7月中旬,在我的建议下,由文化馆负责牵头,将原县越剧团导演、演职员请来磐安聚会,并与安文镇、文化局、文化馆新老领导合影留念,满足了大家因分别多年期待相聚的愿望。相聚时大家都很激动。我还在宴会上吟了一首诗和一副对联,肯定剧团为我县戏曲艺术做出的贡献:


山城六月绿弥坡,

越剧演员唱聚歌。

廿载别离音信少,

一朝相见笑声多。

当年台上飞光彩,

今日人前尽秀娥。

身献梨园终不悔,

痴迷戏曲志难磨。


昔日同台,奔城走镇,送戏下乡,风尘仆仆,其功铭史册; 

今天聚会,牵手促膝,谈心叙旧,喜气洋洋,此乐挂眉梢。



作者简介:陈心昌,磐安县文化局、旅游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