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磐安 > 磐安简介 > 文物古迹 > 国家级

玉山古茶场

发布时间: 2024-01-05 14:38 来源: 磐安县文广旅体局 浏览次数:
分享:

       玉山古茶场位于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初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清乾隆辛丑年(1781)重修。坐东北朝西南,占地3430平方米,主要包括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巡检司)、茶场三大部分。

  茶场庙,占地198平方米,由门楼、天井、正屋三部分组成。门楼三间二楼,用磨砖砌成,门额石匾阳刻楷书“茶场庙”三个大字由铁店周昌霁所题,两边各有一幅人物故事堆塑。二脊檐下里外绘人物、山水等壁画。正屋三开间,通面阔13.16米,通进深10.33米,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整座梁架皆有彩绘,柱头置栌斗,牛腿雕花瓶、动物等图案,檐檩外置飞椽。椽上铺望砖,檐口置勾头滴水,正脊中间设葫芦定风叉。地面用长方形石板铺砌,天井卵石墁地。

  茶场管理用房(巡检司),占地230平方米,由门楼、天井、正屋及边屋组成,为历代管理茶场处理公务的场所。门楼三开间,梁架结构为穿斗式,明间为通道。正屋三开间,通面阔10.60米,通进深7.85米,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牛腿雕人物、动物等图案,墙边置放清代“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价洋价称头碑”三块碑石。正屋东边为过道间,为官吏膳食起居场所,并有洞门与茶场相通。民国期间,正屋改为“观音禅寺”。地面三合土,天井用卵石铺成联环圆形钱纹图案。

  茶场,占地782.6平方米,由门楼、前天井、前厅、后天井、厢房及后堂组成。门楼三间二楼,门框上方条石阳刻“茶场”二字。前厅三开间、后堂明三暗五,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厢房五檩三柱,穿斗式结构。前厅、后堂及其之间的厢房组成一个大四合院,均为二层楼屋,其形式为走马楼,楼房临天井四面有相通的回廊,便于楼上客商来往。厢房底层属于市场交易固定摊位,前厅与后堂底层为自由交易摊位。前厅东西两侧各有侧厢一间,作为架设楼梯之用,二楼设桌椅为客商品茶评级,其余楼屋用于茶商囤积货物、住宿。前厅、后堂之间天井内原设有戏台,“文革”初期被毁,仅存柱顶石。地面三合土,天井卵石铺砌。

  玉山制茶历史悠久,晋时制作的“婺州东白”已名声远播,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婺州东白”为贡茶。宋时,玉山古茶场成为“榷茶”之地,历代设官监之,以进御命,称之为“茶纲”。玉山茶农为纪念许逊研制“婺州东白”茶叶的功绩,建庙供奉,香火沿续至今。并从明朝开始,形成了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重要聚会—“春社”和“秋社”,当地茶农来到茶场,祭拜茶神,并在茶场内举行观社戏、挂灯笼、迎龙灯、竖大旗等民俗文化活动。这种茶场与茶场庙一体保存下来的实例甚少,是研究古代制茶、售茶管理制度和茶文化内涵的重要实物史料。

  2007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考察玉山古茶场,详细了解了玉山古茶场的历史渊源,嘱咐当地领导“要保护开发好玉山古茶场,主要是保护好,在保护中也有一定的利用,在开发中继续弘扬。”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