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县政府部门 > 县政府办公室 > 工作动态 > 部门动态

共富工坊:架起创业增收“金桥”

发布时间: 2023-04-27 14:54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分享:

磐安,地处浙江之心,是“万山之国”。绵延不绝的大山,阻隔了山里与山外的时空距离,也阻碍了山民增收致富的脚步。“386199部队”曾经是磐安农村居住人口状况的写照,门路缺乏,技能不多,留守人员的就业创富机会少之又少。如何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共富工坊”给了我们思路和破题的“金钥匙”。


连日来,双溪乡巾帼新匠人共富工坊开启“疯狂接单”模式,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工坊里,“土教授”一边穿针引线,一边教授新学员;工坊外,大学生“驻村导师”忙着验货收货,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负责人介绍,工坊已辐射带动6个乡镇、7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近11000余元。


依托优势产业建设“共富工坊”,是我县共富工坊建设一大特色。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引导企业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共同绘就“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共富新图景。


于磐安而言,“共富工坊”建设不仅是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探索。作为山区26县,磐安有着自身发展的先天不足。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空间狭小、产业受限是磐安的“短板”,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不断增多,村庄发展源动力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聚焦最大化帮扶“提低”和用好本地劳动力,以产业带动,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多功能的“共富工坊”,重点打造党建引领下的“青年返乡创业+培训就业融合+来料加工转型”模式。目前,我县已规范化建成来料加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产业赋能、定向招工、品牌带动等6类53家共富工坊矩阵,带动残疾人、农村妇女等近万名赋闲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平均每人每月增收2500多元。

共富工坊



“共富工坊”在磐安迅速燎原成势,究其原因,离不开一套有效运行的机制。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共富工坊”建设,我县深化党建联建机制,率先建立15个县乡两级“共富工坊”服务平台,协调机关部门、乡镇(街道)党(工)委、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联建机制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作用,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建立健全联系帮扶机制上,独创了六个“1”,即每个工坊建立1个党小组,配备1名党员红色管家,1名乡镇(街道)领导、1名驻村干部、1名村“两委”委员联系1个“共富工坊”。如此一来,每个“共富工坊”都是一个基层战斗堡垒,通过建立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四张清单”,将乡村资源优势和企业资金、市场优势等有机结合、精准匹配,着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发展优势。同时,我县围绕党建引领、基础设施、带富效益等6方面,制定“六有五强多创新场景”的县域工坊建设标准,明确“共富工坊”建设、运行、考核、激励及联动指导、晾晒争先、风险防控等机制,探索工坊星级评定等行业标准化管理制度,每半年动态评星定级,促进工坊规范有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评选3星级工坊11家。


“共富工坊”的建设,有效破解山区县农民增收、产业发展、资金资源等方面的瓶颈短板,在农民“家门口”架起一座连接市场的创收就业“金桥”,通达的不仅仅是共同富裕的彼岸,还有那直抵人心的那种被关怀的温暖。


融媒记者 羊颖颖 编辑:楼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