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时,尖山镇新宅社区茶青市场,一缕春风吹动茶香四溢,陶醉着四方而来的茶农与茶商。“今年生意不错,消费在回暖,但要做得好也难,要有好产品、新产品才行。”闯荡茶市28年,尖山镇茶商胡新民感慨道。
尖山镇新宅社区茶青市场是我县规模最大的茶青交易场所,茶青市场连系着茶农、茶商、茶企,折射出我县茶产业的万千气象。据统计,我县现有茶园面积8.13万亩,种植2万亩以上乡镇1个,1.5万亩以上乡镇2个,7000亩以上乡镇3个,3000亩以上乡镇2个,从业人员共5.2万人。去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2022年度茶业科技助农示范县域”名单中,共10个县域入选,磐安位列榜首,也是浙江省唯一入选县市。如今,磐安所产的茶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首选。
精心选育出良种
近年来,经历了盲目引进茶苗的阵痛,根据磐安气候、土壤性质等综合考量,引进高品质、高产量茶苗成为必由之路。有人认为,既然龙井43、117茶苗很适合磐安的生态,那就大面积种植,淘汰产量低、品质差的茶树。但茶叶市场的反应表明,茶叶要“热”起来,就要有系统的品牌价值体系。茶苗作为茶产业的首要环节,更是如此,只有拥有当地特色的茶苗,在打品牌上精准发力,才能产生传播效应。
“这是‘磐茶1号’,再过两三天就能采摘了。”尚湖镇荣仁茶叶合作社育苗基地负责人李将标看着选育茶苗露出的芽头说道。从无意中发现“磐茶1号”母株,到如今已历经17年,在他和岳父两人锲而不舍的精细培育下,终获良种。
李将标介绍,“磐茶1号”成活率高、抗旱性较强、抗寒性中等,适宜在磐安、杭州、丽水等茶区引种栽培。基地现育有4亩茶苗,主要销往本地、天台、温州等地,累计已卖出40万株。李将标希望,通过大力推广新品种的繁育技术,提高茶类品种的多样性,让更多茶农增收致富。
标准化加工提品质
有了一株好苗,要想进一步保障茶叶内在的优异品质,茶叶加工技艺很关键。目前我县仅有清连香、玉峰茶厂2家省级茶叶龙头企业,7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部分茶农自行炒茶,技术上不够成熟,影响了我县茶叶品质。
“我们的茶叶采用标准的机械化生产,工作人员负责将茶叶放在摊青槽上,后续都是全自动机械化操作。”浙江清连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金成介绍。目前厂里仅需3-4名员工,每日可完成1000斤龙井茶的加工作业。
近年来,浙江清连香茶叶有限公司引进大批先进机械,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袁金成希望,未来我县积极发展“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立标准化共享工厂,大力培育专业加工户,引导茶叶集聚生产,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生产,改变“千家万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茶叶品质。
线上线下拓销路
酒香也怕巷子深。过去,我县茶叶销售以线下为主,大部分茶农要么将加工好的茶叶运输到企业售卖,要么等着企业上门收购。单一的销售途径导致我县名优干茶的市场收购价远低于兄弟县市平均水平。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磐安的茶商正做出努力。“这一批茶叶将发往欧洲。”磐安县玉峰茶厂厂长孔中明指着一个装满茶叶的集装箱说道。近年来,孔中明和儿子孔泽涛积极顺应互联网电商发展趋势,通过开淘宝旗舰店、上抖音开直播等方式,拓展线上市场。同时带头参加海外的食品展销会,和各国客户积极沟通,将家乡的好茶推向国际市场。
多些销售渠道,山沟沟里的茶叶也能走向世界。孔中明希望企业用好磐安茶叶品牌,借力创新创优,根据消费者需求推出多样性、差异性的新产品,找准产品和品牌定位,让磐安茶叶走得更远。
讲好故事创品牌
“悠悠宋代古茶场、片片磐安云峰情。”磐安种茶、制茶的历史相当悠久,产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晋代。磐安是全省著名茶叶大县,初建于宋代的玉山古茶场,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茶叶交易市场,是茶产业唯一“国保”单位。千百年来,玉山古茶场经历了时间的洗涤和沉淀,孕育了具有深厚底蕴的茶文化,见证了磐安茶产业发展的悠久历史。
在巨大的茶文化市场面前,讲好磐安茶叶的故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县茶产业侧重点在选育农产品本身,对茶叶品牌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等方面挖掘不足。讲不好品牌故事,就难以形成品牌号召力。
“这里不仅能游玩,还能体验采摘、炒制茶叶,感觉特别好。”近日,位于双溪乡坪春地200亩茶山上的磐山云隐民宿,游客络绎不绝。磐安县老傅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傅朝红与茶打交道已有十余年,他心怀将磐安茶叶推向广阔平台的梦想,借助磐安旅游发展的东风,以山为乡,茶树为邻,茶山上的高端民宿成为我县茶旅融合的典型案例。
深挖茶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讲好品牌故事。傅朝红建议,我县要利用好“玉山古茶场”这一瑰宝,精心组织策划大型茶事活动。同时深度打造茶园观光、体验、休闲、康养、度假等精品茶旅线路,构建茶生态、茶文化、茶餐饮等元素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在我县核心景区建设一批共享茶馆、茶文化体验中心,提升景区品位,扩大我县茶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这个品质为王的时代,我县茶产业需以独特的气质、卓越的品质,融入到全国茶产业大潮中,扎根在中国人的记忆和味蕾里。发挥区域优势,打造龙头茶企,注重品质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挖掘文化内涵,拓展茶产业链,我县茶产业定能春风化雨,润泽茶乡。
融媒记者 黄莉萍 编辑:施莞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