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区26县之一,我县聚焦帮扶“提低”和用好本地劳动力,依托党建联建机制,统筹发挥部门协同、企业协作效能和要素集聚作用,成立县乡两级共富工坊服务中心,摸清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四张清单”,因地制宜探索覆盖面广、吸引力强的多元化、多功能共富工坊模式。
以产业为核心、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共富工坊”是我县深化强村富民的创新之举。截至目前,县域内已规范化建成来料加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产业赋能、定向招工、品牌带动等6类52家共富工坊,带动残疾人、农村妇女等近万名赋闲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花溪共富工坊
农旅融合促进乡村产业融合
走进安文街道花溪村的“花溪客厅”,只见里面摆满了当地村民自主生产、制造的各类农特产品和文创产品,花生、笋干、“五彩草鞋”、草鞋式针织挂件……品类繁多,琳琅满目。
2022年来,为有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花溪村坚持党建统领,聚焦“共建共享、强村富民”目标,依托生态资源和“景村融合”产业优势,打造了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
“工坊立足花溪本村村民,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农户,重点面向低收入群体。”花溪忆舍运营方工作人员黄昀天介绍,工坊鼓励花溪村低收入农户和老人在家种植瓜果蔬菜等生态农特产品,并由花溪忆舍旅游服务公司对产品进行质量把关、统一包销,打造低收入群体农副产品专属品牌。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开展“红色代办”,由联系党员帮助申请微信号,并提供上门取货、帮助售卖等服务,每月结算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郭榧兰是花溪村田里壁自然村人,今年78岁的她已有近50年的草鞋编织经验。“自从有了这个‘共富工坊’,编织的草鞋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收入稳定,真好!”花溪村杏株坞自然村的陈大伯也有着同样的感受,杏株坞目前还未完全开发,村内的农特产品缺乏销售渠道。“村里搭建了共富工坊,让我享受到了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据统计,2022年花溪共富工坊共带动农户增收18.06万元,目前已有5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花溪共富工坊已成为该村农户“创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磐山云创”共富工坊
电商直播为助农共富插上数字翅膀
“这款饰品有多种戴法,可以选择挂脖,也可以当作钥匙扣……”近日,在“磐山云创”共富工坊内,“木小魔”团队熟练地架起设备、布好展台,主播在镜头前展示产品的多种用途,直播间的人气逐渐上升。
“直播带货”早已不是新鲜事了。去年10月,新渥街道充分挖掘电商直播新业态,联合县电子商务协会、经商局、总工会,在金钩村设立了“磐山云创”共富工坊,实行“党建+融合”发展模式,激活“电商效能”,为助农共富插上数字翅膀。
走进“磐山云创”共富工坊,直播培训室、产品展示中心、电商摄影棚、物流打包站等多功能场所一应俱全,满足直播销售、产品展示、打包发货等一站式直播要求。同时,该工坊还提供30个共享办公工位,配备6名日常运营专职工作人员,9人的专业电商团队,为村民提供电商直播专业指导。
“我们这里有讲师、场地、技术指导,只要是对电商直播感兴趣的人,我们都可以免费手把手教,让他们从零基础开始,实现‘云’创业。”“磐山云创”共富工坊负责人卢安萍介绍,为更好地服务电商群体,工坊从资源共享、人才孵育发力,在直播选品、电商技能培训、开设直播课程、创业者技术支撑、实战帮扶等各方面提供全程指导,深入开展“星主播”“新农人”培育工程。
如今,在我县“数字下乡、电商进村”的道路上,已涌现80名“农民主播”,在抖音、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各个电商平台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户外直播为特色的“清水哥”把直播间搬到了田间地头、集市卖场,帮助农民销售滞销农产品;抖音主播“张大丫”以文案吸睛、贴近生活的精美短视频,记录下朴实的农村生活,俘获了60多万粉丝的芳心;金钩村村民王婷婷在微信视频号平台直播销售农产品,单场直播观看量高达10余万人次,成交额高达100多万元……“草根”主播以各具特色的直播形式竞相脱颖而出。
在2022年世界直播电商大会上,“磐山云创”共富工坊入围《首批百家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典型案例》。“我们将继续扩大规模,吸引更多人来实现云创业,辐射电商的共富效应。”卢安萍说。
巾帼共富新匠人工坊
一根红绳串起山区妇女共富结
前不久,全县380名山妹子和妇女代表欢聚在双溪樱花公园,以中国结编织技艺传承活动庆祝三八妇女节。看似简单的一根红绳,却让全县上千名妇女编织起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这根红绳的魅力,还要从创立巾帼共富新匠人工坊说起。我县农村留守妇女较多,且想通过来料加工增收的意愿强烈。针对这一情况,去年7月,县妇联把握省委组织部和省妇联的“共富工坊”建设要求,在市妇联全程指导下,依托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双溪乡的大学生实训创业基地,成立了磐安县巾帼共富新匠人工坊。该工坊以“中国结编织+网络直播带货”为内容,采用“集中教学+驻村蹲点助学”的方式举办培训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打造家门口创富模式。
培训班后,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结编织新匠人如雨后春笋,不断成长起来。双溪乡90后外来媳妇屈玉娇就是一个典型。“现在,我待在家里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到孩子,过上了以前从未想过的日子。”屈玉娇感叹着在共富工坊“进修”发生的变化。过去,屈玉娇在家照看三个孩子,只有2 个月的采茶季是她唯一收入来源。自从学会编织中国结后,她每天在家就能赚到200多元的收入。一技在身的她还走出了家门,在邻里乡间教大家编织中国结,成了工坊里会编织会直播的“土教授”。
这种“人人能做,人人能富”的家门口创富模式很快得到推广,半年时间内培育出中国结编织匠人1000余人,“土教授”20余名,其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只有18岁。不仅如此,双溪乡这套“家门口创富”模式,已经成功复制到千里之外的四川丹巴、巴州、山东德州和县内的窈川、尚湖、大盘、玉山、盘峰等乡镇,受益3万余人。
“如今,这样的巾帼共富工坊,我们已经建立了50个,覆盖全县14个乡镇(街道),重点加大了对偏远山区工坊建设政策倾斜和激励,促进下山移民、低收入农户和特殊人群就业增收。”县妇联主席施迎霞表示,下一步,县妇联将持续做好跟踪服务,拓展业务,让更多山区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融媒记者│马聿晖 羊颖颖 编辑:施莞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