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峰乡后阁村村口,屹立着一座显目祠堂。单从外观看,它与我县其他祠堂无太大区别,然而,仔细查看,可以发现奇特之处——这座祠堂建造在小溪之上,底下有一涵洞,水流顺着涵洞从祠堂正厅地下横穿而过。对于这种建筑特点,村里人充满着各种猜测,有人说是偶然为之,也有人说是因为“风水”,一时众说纷纭。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近日,记者与县文物保护所专家一同走进后阁村孔氏宗祠,寻找埋藏在历史里的故事。
后阁村原名侯阁,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一小盆地,村中姓氏以孔姓为主,是婺州孔氏南宗的重要分支。该村的“孔氏宗祠”建于民国二十七年,呈长方形,建筑自南而北依次延伸,由前厅、后厅、中大厅三部分组成。整座建筑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梁架上的月梁、雀替、斗拱、斗梁等工艺精湛,正梁雕有双龙抢珠、两凤戏丹等精美图案,这在国内民间宗祠里极为少见。
从宗祠大门沿外围行走半圈可至侧门,背对祠堂站在此处,可以看到一条小溪从山间蜿蜒而下,涓涓细流最终流向祠堂正下方。据村里人介绍,这条小溪叫杏花溪,自孔氏六十五代孙孔衍雲、孔衍武二公迁入本村时便已有之。而祠堂建在杏花溪正上方,这一特点曾引起村民们关注,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
今年77岁的曹和德从小生活在后阁村,早年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对这里的一切可以说是了解至深。据曹和德说,自发现祠堂的“神秘之处”后,他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查看,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线索来解开其中奥秘。在他看来,像这种严谨的结构,必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想要真正了解后阁村孔氏宗祠的“秘密”,必须深入祠堂底下。经由曹和德带领,记者与专家来到一处地下涵洞,只见洞口狭窄,水流淙淙,直通祠堂底部。沿着涵洞一路前行,初时,洞内水流较缓,深入后,洞内水势逐渐增大。大约行至20米左右,洞内豁然开朗,涵洞真实模样出现在众人面前:洞宽1.3米,高1.7米,长20米左右,由块石整齐叠砌,呈拱形,水流自上而下流动,沿途形成多个小小的水潭。
县文物保护所所长周铖涛仔细查看后表示,从涵洞的结构和祠堂的位置关系来看,设计较为科学合理。一方面涵洞用块石叠砌,呈拱形,起到很好的受力作用,另一方面祠堂柱子这些承重部位都避开了地下小溪涵洞的位置,保证了祠堂的稳固性。
不过涵洞为何形成?祠堂选址为何会在小溪上方?记者一行人仍然未解。带着疑问,记者再次返回村内,询问了多名老人。根据了解,目前村里人普遍认为这种建筑特色缘于“风水”,古人认为,水可聚财,将祠堂建在小溪上方可以保证财不外流。
“在我县,像这种祠堂造在小溪上的,后阁“孔氏宗祠”还是第一个,很有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周铖涛说,接下来,县文物保护所将进一步查验相关历史资料,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探索其历史文化内涵。
融媒记者│潘辉 编辑:施莞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