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杖潭,从我三十多年前的记忆里走来,飘着瀑布的飞歌、传说的空灵、相见的惊喜,从其源头——我姨婆家缙云县石油坑村,奔腾而来。当年,我曾一回又一回地途经磐缙古道上的百杖潭。
姨婆离去很多年了。在小雪节气的一个细雨天,我忽然想去百杖潭走走、看看。
路旁铺着厚实的松针,藏着密密麻麻的细雨珍珠,让我想俯身扒开瞧瞧,去修复我的童心。然而,我的脚步已不及当年轻快,观光车取代了深深浅浅的脚印。而那古老的百杖潭却逆着时光生长。
“山皆嘉木美竹,苍翠缤纷,两岸壁立,上出天际,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这是清代地理学家、文学家齐召南写的《百杖潭记》。今日读来仍觉如此,百杖潭依旧满目苍翠,崖谷多姿。
修大路、建栈道,深山里盛放着石壁的梦想,瀑布里蕴含着激情的追寻。如今,百杖潭已开发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其附近的百杖新村石下自然村,挂起一块块农家乐牌子,迎送着一拨又一拨游客,村里小伙子富起来了,不再嫌村子的偏僻,不再愁娶不到媳妇。
这些变化姨婆是不知道了。百杖潭仿佛走在时光之外。
百杖潭会记得当年寂寞走路的小女孩吗?那些年,我十来岁的模样,母亲叫我独自去姨婆家,要走四个小时的山路。母亲叮嘱说:“瀑布下面的潭很深,住着小白龙,还撞死过老和尚,不要去看,也不要随意跟陌生人说话。”
不知是害怕,还是脚酸,我一不小心,在又陡又长的百步峻上滑倒了,“唰唰”往下溜了好多石阶,往外一瞄,旁边就是悬崖,仅差一个手臂的距离,我就会滑向深不见底的幽谷。我爬起来,“哇”地大哭起来,可怜只有石头、树木、瀑布听得见,没有人听见我的哭声,也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我只好用沾着泪水的双手,拍拍身上的泥土,就像一只孤独的小蚂蚁,背负着亲情,慢慢地往姨婆家爬。
说起小白龙与老和尚,传说他们原来就住在我老家白岩的央塘山上,央塘山顶有我们村的许多田地,我也时常跟着父母去种地。山顶有个深潭,白龙替一名高僧看护寺院,保管钥匙。潭边放有一个木鱼,高僧外出云游时敲三下,白龙便浮出,把钥匙托出水面。这一玄机被一个放牛娃发现了,有一次趁高僧外出,放牛娃“梆梆梆”敲了三声木鱼,白龙没想到是外人,听到声响后就把钥匙托出水面。放牛娃取了钥匙,兴奋地到寺院里大闹天宫。高僧回来后大怒,欲狠狠地惩罚小白龙。小白龙情急之下,就撞破潭壁,从央塘山一直沿龙溪,逃至一口深潭里躲着,再不肯出来。高僧一路追赶,并用禅杖捅打深潭,捅一下龙潭深一丈,直捅得百丈深,小白龙也没有现身,后来人们便把龙潭改名为百杖潭。因为这个传说,当年我都不敢靠近它。只听百杖潭瀑布“轰轰”的狂泄声,冲向一个个山谷,又折回撞向我的耳蜗。仅闻其声就能让我后退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当年百杖潭还没有栈道,潭里水雾蒸腾,透着逼匝的寒气,像一个万丈深的无底洞。记得有一位诗人写道:“百丈苍山倚暮寒,仙源无路欲通难;晚来急雨添飞瀑,只许幽人隔岸看。”
以前,每年春节,我都要去姨婆家拜年。头一天晚上,我就开始鼓足勇气,准备走长路。磐缙古道上,山石像一尊尊罗汉,在冷风中颤抖,偶尔有几声鸟叫,偶尔也会传来几句过路人的声音。
山陡,石阶多,弯道多。我想将一个个山弯折叠,快快见到姨婆的目光,那目光像一缕阳光,能将我的孤单与疲劳融化。
我只想快快地到达姨婆家,因为从自家的东阳县(当时东阳与磐安尚未分县)要走到缙云县,从早上得走到太阳在头顶上方,我当时不想、也不敢去看百杖潭。
多年以后我才走上栈道,近距离观看百杖潭。据《统一志》记载:“三潭,周围皆石,各百丈余,水深莫测,岩瀑泻练。右有两石,窍各百丈。”因此,百杖潭也叫三叠瀑。自下而上,我首先看到第三级瀑布,约有50米高。长长的白练如成片的月光,倾入潭中,又如跳水运动员直跃深水。这个龙潭就叫祈雨潭,人们在这里祈求风调雨顺。我看见龙潭边有一位烫发、淡妆的老太太正扭着腰,扬着眉,翘着兰花指在拍照。
登上第二级瀑布的栈道,我感觉有一堆堆雪花倾泻而下,白白的水花在碧潭里立马融化,瀑布狂热的躁动瞬间变为片刻的宁静。
再往上,就是第一级瀑布。瀑布像一把刷子,将岩石刷得又亮又滑。峭壁暗藏玄机,水流不知断崖的危险,不知前程的艰辛。而此时已无法选择,无法逃避,只能因势而变,因地制宜,勇往直前。
过了百杖潭,离姨婆家的路还有三分之二长,这漫漫长路,让我有些害怕,却还是来了一回又一回。因为姨婆那如蜜一般的热情,那又香又长的腊肉面,那土索面滋溜进我空瘪的肚子,还能绕肠子几圈。
当那间石头垒的屋子终于出现时,我喊着:“姨婆!姨婆!” “小妹,来了!小妹,快进来!”传来姨婆浓重的缙云壶镇口音,像天外飘来山歌般的婉转好听。
姨婆瓜子脸、挽着头髻,她拉着我的手,很快坐在一堆美食前面,“走累了吧,饿了吧,多吃点!”说得我鼻子酸酸的,我觉得姨婆真疼我。转眼,姨婆又迈着小脚,去烧点心。
番薯片、炒糯米糖、炒南瓜籽、鸡蛋面一一放在我的面前。姨婆摸摸我的头说,长高了呀,吃了这碗鸡蛋面,能长得更高。我眼盯着香喷喷的面,歪着脸笑了。
细雨纷飞中,我面对着百杖潭,又想起了姨婆。
人终究会老去,而百杖潭依旧年轻,它像一本层层叠叠的书,让我总想捧起……
◎曹香玲 编辑: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