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5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
翻开双峰乡大皿村羊茂钦老人最新一本日记本,里面写满了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及迎龙灯、放鞭炮等节日活动。老人的日记就像一本“老黄历”,记录了他这一生的喜悦欢庆、怀念追思、期望祝愿……
羊茂钦老人今年80岁,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脸上时常带着笑意。羊茂钦坚持写日记已53年,写了大大小小6本笔记本,里面的一页页,记录着他用心过着的每一个日子,记录着让他为之自豪的家乡变化,也记录着半个世纪以来他眼中的国家大事。
1970年,羊茂钦进入东阳第二放映队,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负责安文区各公社的电影放映(磐安于1958年并入东阳,1983年恢复磐安县建制)。也是那一年开始,羊茂钦开始写日记,每天都写。“最早只是记录当天放映了什么电影,去哪里放映。”羊茂钦说,电影放映员是个苦差事。那时候,交通落后,山路难行,羊茂钦总是要背着放映机,翻山越岭,顶风沐雨,将电影送到一个个偏僻村庄。
“当时只要一放电影,门堂里早早就摆满了椅子,所有村民都会准时到场。”羊茂钦的第一本日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正是这份初心,激励他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情怀,即使再苦再累,都坚持了下来。
羊茂钦当了21年电影放映员,这期间,他的日记都是围绕工作写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文艺作品的丰富,《碧海红波》《侦察兵》《洪湖赤卫队》……一个个片名背后,是普通老百姓富足而愉快的精神生活。
1991年,随着电视的普及,乡里关闭了电影院,羊茂钦也从电影放映员转变成了农民。他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一家人生活担子并不轻松。没有了放映员这份收入,他就在种植方面更用心了。从他的日记里看得出来,那时他家种植的农作物少说也有十几种,除了日常的粮食、蔬果,还种植了芍药、白术、元参等药材,并养殖了各种家禽家畜。
尽管农事繁重,羊茂钦每晚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从1992年起,他的日记有了新格式,日期、农历、天气、记事,都用划线分栏记录,清清爽爽。正月做戏、舞龙灯等重要事件和二十四节气,羊茂钦会用红笔工工整整地标出来。从1996年起,他的日记新增了“每月大记事”。比如,养蚕收益1000多元是大事,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是大事。婚丧嫁娶、天气变化、乡村发展以及国家大事,都是羊茂钦笔下的“大事”。“不记得的事情,翻一翻他的日记都能查到。”羊茂钦的妻子打趣道。
2010年以后,羊茂钦的日记里少了些农事记录,多了些家人的生活点滴。逢年过节,儿女们回家、离家的时间,羊茂钦都用红笔记下,那是他认为重要的事。2000年12月末,羊茂钦详细记录了他带着妻子来到宁波,与儿子、儿媳一起迎接21世纪第一个元旦的场景:“五彩缤纷的火花划破了长空,与家人站在四楼阳台一同观看,真开心啊!”家人,是羊茂钦日记里最深厚而柔软的牵挂。
“无论多累、多晚都写,写完了心里才顺畅,才能踏踏实实地睡觉。可以说,这6本日记里面藏着我的53年。”羊茂钦说,往事是时间的结晶,是生命的轨迹,人生路上,该记录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写现在,写未来,但他觉得更需要做的是不遗忘往事。他说,只要健康地活着,就会将日记继续写下去。
融媒记者 陈穆妍 编辑:楼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