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是农历十月十六,是“赶茶场”“秋社”民俗活动的日子,又恰逢“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赶茶场)入选人类非遗一周年。今天(11月28日)上午,玉山古茶场鼓乐齐鸣,人声鼎沸,“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赶茶场)入选人类非遗一周年庆祝活动——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暨“赶茶场 话非遗”主题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现场以祭茶神、踩街、迎龙虎大旗、演社戏等各式民间艺术节目表演活动形式,轮番展示我县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蓬勃活力。
“赶茶场”是我县群众参与面最广、参与意识最强、历史文化沉淀最深厚、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最丰富的重大庙会,展现了磐安悠久的茶市场历史及深厚的茶文化底蕴。2022年11月29日,“赶茶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走上了世界舞台,为世界茶文化增添了一抹磐安色彩。一年来,我县以此为契机,加大“赶茶场”传播普及力度,利用非遗资源讲好磐安故事,向世界展示磐安独有的文化魅力。
“赶茶场”缘起于对“茶神”许逊的崇拜。相传,晋代道士许逊曾游历磐安,修炼于玉山。期间,许逊传授制茶技艺,发展茶叶生产,打开茶叶销路,深受民众爱戴。为感谢许逊恩德,当地茶农为其建庙立像,尊祭为“真君大帝”“茶神”,世代供奉,对其事迹更是广为颂扬。后来逐渐形成盛大的庙会,即“赶茶场”。在过去,春茶开摘前,必先祭拜茶神,然后才上山采摘,摘下的第一捧新茶必先供奉茶神。
从高山秀水中走来,“赶茶场”根植于磐安山水,神秘而原生。简单来说,这场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聚会,既是为了纪念“茶神”,也是为了会市活动,其特色就在一个“赶”字。
“赶茶场”分春秋二会,即在春季和秋季各举行一次活动,称为“春社”和“秋社”。“春社”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是时,玉山区域的茶农皆盛装出行,万人空巷,赶往古茶场迎接盛事,为新的一年祈福。“秋社”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举行,兼具庙会和物资交流集会“双重”特点,更为热闹非凡。“秋社”时值秋收之后,当地农民出售了茶叶、药材和粮食,带着丰收的喜悦从四面八方赶来,热闹程度远远超过“春社”。迎大旗、大凉伞、三十六行、罗汉班、抬八仙、骆驼班、铜钿鞭、大花鼓等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集聚一堂。
“赶茶场”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具备了生活、娱乐、文化等功能,已是当地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传统文化厚植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土壤,生根发芽,成为了活着的文化、活着的传统。以迎龙虎大旗为例,旗杆高30余米,旗面可达600余平方米,差不多可覆盖一亩土地。“迎”“竖”时需要100余名大汉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作为一项群体性体育竞技活动,体现了磐安人民团结拼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赶茶场”还是一场商品交换、艺术交流、人际交往的盛会。活动期间,玉山当地居民充分展现地主之谊,凡是参加民间艺术节目表演的人员及香客,吃饭统一由茶场庙招待,其他观众和客人则由附近村民免费招待,这已是约定俗成的习惯。
跨越千载,历久弥新。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赶茶场”之所以能绵延不绝、经久不衰,离不开玉山古茶场这一“中国茶文化活化石”。玉山古茶场是“赶茶场”民俗活动的主要展示舞台,堪称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化石”。古茶场坐北朝南,茶场庙、管理用房和交易场所三个部分从左到右,一字排开,结构保存完好,建筑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则达2940平方米。
近年来,我县以古茶场为载体,成功举办省“非遗薪传”——浙江传统体育展演展评系列活动、首届中华斗茶大赛、金华磐安首届神龙太极武术展演大会等活动;成立玉山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赶茶场”入选全国特色乡村文化活动,“迎大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古茶场资源优势,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基地,将茶文化与旅游、科研、教育、康养相结合,不断打响古茶场“茶文化”知名度,让磐安茶香飘向世界、让磐安茶文化深入人心。
融媒记者 应燕航 潘辉/文 编辑:卢跃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