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战场, 总是这样让人惊心
——县人民医院救治现场见闻
县人民医院是我县医疗中心,疫情肆虐,理所当然成了疫情救治的主力单位。自上月初我县出现首例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以来,新增感染人数每天以翻番的速度增长,与冬季流感、老年人慢性病住院高峰叠加,给县人民医院救治带来了不可想像的压力。他们以有限的战力迎战着日以百计增长的病患,以血肉之躯挡在了疫雾弥漫的第一线,累了顾不上休息,病了还坚持上班,日日夜夜上演着惊心动魂的场景。
元旦,新年第一天,我们深入县人民医院采访,感同身受病患的苦与痛、疫情的急与凶、医生的难与忙,所见所闻所感,内心总是涌动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焦灼感、一种无以承受的压迫感。
惊心于疫情的凶
疫情来势汹汹,置身县人民医院,你对疫情的“凶”会有一种非常直观的认知。
这波疫情的汹涌程度超出所有人的预估判断。2022年12月6日,我县出现首例输入性新冠病例,此后每天 “几何级”增长,从2例到4例,从4例到8例, 22日以后每天新增2000多例,并一直持续高位不降。这还不包括未参加核酸检测、疾控部门没掌握的数据。
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是急诊救治的第一道关口,一辆辆呼啸而至的救护车,不论什么样的情况,急诊科都需无条件收治、抢救。尽管县人民医院事先作了充分准备,在新建急诊医技楼里腾出了空间,扩充了急诊床位,但面对突然急增的病患,急诊科还是容纳不下。目前,急诊留观室、抢救室的30多张床位天天爆满,县人民医院已将3号楼的七、九、十一、十二楼腾空,扩充成四个应急病区,新增200余张床位,用于医疗救治。
“半个多月了,都是这个情况。”急诊科主任陈雄伟说:“往常多的时候,一天也就一百多号急诊病人,六、七个抢救病人,现在最多时达360人次,四、五十个抢救病人,且以高烧、呼吸急促、昏迷老年患者为主,一半以上是肺部感染。”
陈雄伟:“病人什么情况?”
病人家属:“昨天开始发烧,今天就有些神志不清了。”
陈雄伟:“马上吸氧、检查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
“这个病来得很急,发烧之后人一下子就蔫了。我妈患有高血压、老年痴呆等基础病,我十分担心她会挺不过去。”抢救间隙,病人家属黄先生内心很是担忧、惶恐,连说话声音都有些颤抖。
刚从夜班下来的陈雄伟来不及脱掉白大褂,又被紧急送来的病人“拖”回到抢救工作之中。我们从他近乎嘶哑的声音中,听出了他的疲惫和焦虑;从他近乎踉跄的脚步中,明显感受到他的虚弱和坚持。
“陈主任24日就开始发烧了,但他一直没有休息。”陈雄伟成了“拼命三郞”,整个急诊科都是这样一种“拼”的状态。护士们说:“我们科室每个人都是阳性。”
疫情太急,他们无从退却,只能这样挺着。
惊心于病情的急
疫情来势凶,病情发得急。疫情之下,县人民医院的救护车队忙得不可开交。
中午时分,救护车队队长郭森华刚刚出车回来,他告诉我们,他们车队四车四人,一天出车40多趟,是往常的数倍。为了执行随时传来的出车指令,他们四人晚上就睡在医院,24小时待命,吃饭就在车里解决。
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陈柏松介绍:“我们的救护车运送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县卫健部门也预料到了这样的情况,与有关部门对接,并已培训好6名临时司机,做好支援准备。
重症监护室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日,有15个病人正在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里抢救,其中7个与呼吸道疾病相关,且5个标注为“危重”。医护人员兵分几组,插管、按压、输液……氛围紧张得似乎空气都要凝固住了。
重症监护室主任陈健良一个多月没有休息了,监护室边的一个小房间就是他们的休息室。
“实在累得干不动了,我们就在那里躺一下。”
“我们不能倒下,至少不能过早地倒下,要救治好病人,也要保护好战友。”
“现在每天工作都非常紧张,就像战场,我们体能、体力都已撑到了极限。”
“撑着、坚持着”就是现在县人民医院的一种状态。疫情叠加,高传染性、高聚集性,让县人民医院每个科室、院区都不轻松,就是妇产科也早早地“破了防”。近一个月撑过来,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已感染了一个遍”,“咳嗽声”充斥着每一个科室,他们放弃“核酸”,“凡能坚持的都坚持着、撑着”。
呼吸科主任马军就是这样“撑着撑着”倒下的。随着这一波疫情高峰的到来,呼吸科门诊量急增。马军一直奋战在岗位,25日下午开始发烧,30日发觉浑身乏力, 31日咳嗽、咯血。医院领导强制他去做CT,发现肺部已经感染,有趋于白肺的危险,不得已他住进自己分管院区的病床。病床上的马军虚弱无力,凑近他才能听清他说的话,“这个病来得太急了,大家一定要戴口罩、打疫苗,注意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此刻的他,想着的还是同事、病人。同事余明林说:“他的病是拖出来的,我们都劝他早点回去休息,他总是先让我们休息,他顶着。”
“为了共渡难关,为病人康复争取时间,为同事返岗争取时间,我不能过早地离开工作岗位。”马军有气无力地说着。
此情此状让人动容。惊心之余,我们对汹涌的疫情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奈感,内心只有祈求和祝福,祈求疫情能早点过去,祝福患者能早日康复。
惊心于医情的难
病情急、病患多。县人民医院以有限的战斗力应对着源源不断的病患,医生疲于应战,医院忙于调度,整个医院都处于超负荷、满负载的运行状态。
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陈柏松这段时间一直忙于医生调度和工作协调,事先他们有所预判,但兵临城下,发现原有的准备还是不足以应对这波疫情,以致现在更多地只能靠医护人员坚持、坚持、再坚持了。
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蔡雪燕就是这样在坚持着。本就虚弱的身体,加上工作紧张、N95口罩长时间挤闷,她已有明显的不适感,胸闷、气急,满脸憋得通红。“我们重症监护室就是这个样子,每个人都很辛苦,像陈晓仙怀孕了,还得坚持上班,这段时间人手太紧张了,实在没办法。”
疫魔无情,医护人员懂得防护,但防护得了吗?他们冲在一线、挺在一线,“中招”是必然的,但他们的工作不能“中招”,停不了。这个时候是对医护人员的最大考验,考验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更还有思想素质、精神素质。
陈柏松一直关注着医院的运行和队伍的状态,他说:“这一仗打到现在,拼的是医生的精神和意志。”是啊,“救治”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守望”是医生职业的天性。这个时候,“守望”成了他们的最强共识,为病患守望“生命和健康”,为同事守望“时间和精神”,他们正是以这种“守望”的姿态顶着疫情的一波波冲击。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坚守和守望的他们,去看看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工作状态、精神状态。
——急诊科,所有人都相继感染了,但所有人都在那里坚守着。他们有的实在吃不消了,就利用间隙挂个吊瓶、打上一针,一有病患,又马上投入工作;有的高烧,浑身发抖畏寒,就在身旁放个取暖器烤烤聊以度过一时的艰难。
——感染科,小众科室这个时候派上了大用场,人手极其短缺的他们,实行24小时上班制,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穿梭着、奔忙着。
……
面对他们,我们读懂了医护人员心中的“生命至上”,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健康换取患者的健康,是在用自己透支的体力输入患者健康的力量。此情此景此刻,我们内心除了“尊敬和尊重”,再也无法用其他言辞向他们说点什么了。
融媒记者 曹明福/文 陈强/摄 编辑:陈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