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县政府部门 >> 县发展和改革局 >> 规划计划 >> “十二五”及以前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113307277392082489/2022-5575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发改局 生成日期: 2022-07-20

(专项规划)磐安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22-07-20 10:46    来源:发改局     浏览次数:
分享:

磐安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背景………………………………………………1

(一)现实基础……………………………………………1

(二)形势需求……………………………………………5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发展目标……………………………………………8

三、主要任务………………………………………………9

(一)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9

(二)加快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11

(三)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12

(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3

四、保障措施………………………………………………14

(一)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14

(二)加强就业保障法律政策宣传力度…………………14

(三)切实加强系统干部队伍建设………………………14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15

 

 

 

 

 

 

 

 

磐安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十二五规划

(送审稿)

 

为基本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科学发展,根据《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要求,特制定《磐安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历严峻考验、取得重大突破、持续加快发展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获得较多实惠,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84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641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229人。是就业政策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就业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办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城乡的就业机制不断健全。二是就业渠道逐步拓宽。通过高密度举办劳务洽谈会、建立省内外劳务基地、加强劳务市场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着力缓解企业“用工难”。同时,通过开展创业项目推介和“网商对接”、招考公务员、事业工作人员以及大学生村官和政府购岗等渠道,重点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是就业援助有效推进。扩大就业援助范围,从原来的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和农村低保人员扩大到了城镇失业登记1年以上就业转失业人员、需赡养医保机构确定特殊病种的直系家属人员,农村复转军人和参加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中的“4050”人员。扩大补贴范围,对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利用勤杂岗位(含社区从事就业援助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在社保补贴的基础上,新增了一项岗位补贴奖励。四是技能培训不断加强。根据企业或职工需求,开展在岗职工技能培训、再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农家乐、茶艺师、网上创业等创业培训。五年来,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550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1525人,创业培训527人,进城务工人员岗位技能培训9436人。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实施,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形成统筹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巩固完善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三位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二是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10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达到1.8万人、1.69万人、1.2万人、2.61万人、1.07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登记参保人数达到9.16万人,其中45周岁以上居民参保缴费率达98%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参保率93.94%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4600人。三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县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1577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额提高到12万元降低了住院起付标准年度报销总额可达27万元,平均报销比例达84%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6万元。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发放标准逐年提高四是社保基金监管明显加强。五险合一的基金征缴运行管理模式基本建立,社会保险征缴机制不断完善2010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支付能力为90个月;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额6870.62万元,比2005增加208.8%;全县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结余额分别为552万元、131万元、1799万元。

3.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劳动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取得新进展,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网格化管理、劳动保障诚信建设等制度。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调解、乡镇调解、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网络体系更加完善,深入开展春雨春雷春苗等专项行动,有力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对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特殊利益群体信访问题的政策研究,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4.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全县19个乡镇都建立了劳动保障管理所,371个村(社区)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全部建成,配备了386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新开发了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就业和城乡居保信息软件,金保工程建设步伐快,整合了社会保险各险种统一到同一个信息网络,社会保险参保数据准确率高;信息系统建设延伸到乡镇,县乡实行联网。建立磐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办事中心,加强经办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培训,社会保险和就业事务实现统一的办事大厅办理,在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能力上得到加强。

(二)形势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磐安经济进入推动跨越发展、加快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是基本建成惠及全县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就业和社会保障在党委、政府工作全局中地位更为重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决策部署中作用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更加关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些都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县内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县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跨越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必须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必须加强人力资源职业能力建设,着力改变我县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人才缺乏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局面,为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必须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开展就业帮扶和援助,妥善处理破产、困难企业劳动关系,解决历史遗留社会保障问题。

2.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就业和社会保障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不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还没有切实解决好,招工难和就业难相互交织,部分群众社会保障缺乏,各类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和方式日趋多元化、群体化、显性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化解社会矛盾,必须深入研判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加强对社会心态的研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制定实施合民心、顺民意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及性,促进民生的全面改善。

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提出了新课题。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就业、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劳动关系协调、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进入加速扩张期。但现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城乡、地区、群体之间平等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距,公共服务不够便捷高效,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基础服务设施、基层服务人员队伍以及信息化建设亟需加强。适应人民群众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以人人享有和全民普惠为优先目标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实现体面就业,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城镇化、人口老龄化深入发展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提出了新挑战。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带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管理方式变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为农民工解决进城落户、就业、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问题,帮助其顺利融入城镇,已经迫在眉睫。同时,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和不断加剧的高龄化,将改变我县人力资源结构,减少劳动力供给,特别是对养老、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严峻挑战。积极应对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必须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制度互相衔接,管理服务互联,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更加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紧紧围绕推动跨越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工作思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以就业优先、保障民生为主线,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就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促进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就业更加充分。紧紧围绕我县劳动保障全覆盖、低失业、促和谐总体目标,按照促进就业、优化培训、服务民生的就业培训工作目标,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确保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规范有序。2015末,城镇新增就业6000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0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00人、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4000人、高技能人才培养700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参保人群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管理服务高效便捷,在制度全覆盖基础上努力实现人员全覆盖。2015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4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4万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到9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万人。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合同制度全面实施,集体协商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健全以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为基础的预防预警机制,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全社会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已建工会的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2%以上。

 “十二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5年

五年新增数

属性

一、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

6000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2.6

<4

——

预期性

二、社会保障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17989

21000

3011

约束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91600

94500

2900

约束性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6898

19400

2502

约束性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9025

10000

975

约束性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3.94

>95

>1.06

约束性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11976

13500

1524

约束性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26111

30000

3889

约束性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10747

13300

2553

约束性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

——

18000

18000

预期性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4600

6600

2000

预期性

三、工资和劳动关系





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100

100

——

预期性

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

100

100

——

预期性

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

100

>92

——

预期性

注: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是指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总人数与全县常住人口之比。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坚持就业优先、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形成经济转型升级与稳定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努力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充分和有效就业。

1.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好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和税收优惠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积极引导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转变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非全日制、季节性、临时性就业等多样化就业。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促进有效就业。

一、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社会工作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重点培训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每年派遣100名技工赴国外培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建设20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

三、就业援助工程。一、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社会工作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重点培训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每年派遣100名技工赴国外培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建设20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

三、就业援助工程。建立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困难人员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力争实现出现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在全省范围内争取有95%的社区、8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

四、企业用工帮扶工程。搞好企业用工摸底调查,建立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检测和发布制度。开展劳务合作交流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等企业用工专项援助活动。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在全省范围内争取有95%的社区、8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

四、企业用工帮扶工程。搞好企业用工摸底调查,建立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监测和发布制度。开展劳务合作交流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等企业用工专项援助活动。

一、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社会工作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重点培训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每年派遣100名技工赴国外培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建设20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

三、就业援助工程。一、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社会工作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重点培训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每年派遣100名技工赴国外培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建设20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

三、就业援助工程。建立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困难人员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力争实现出现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在全省范围内争取有95%的社区、8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

四、企业用工帮扶工程。搞好企业用工摸底调查,建立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检测和发布制度。开展劳务合作交流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等企业用工专项援助活动。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在全省范围内争取有95%的社区、8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

四、企业用工帮扶工程。搞好企业用工摸底调查,建立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监测和发布制度。开展劳务合作交流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等企业用工专项援助活动。

一、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社会工作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重点培训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每年派遣100名技工赴国外培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建设20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

三、就业援助工程。一、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社会工作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重点培训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每年派遣100名技工赴国外培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建设20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

三、就业援助工程。建立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困难人员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力争实现出现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在全省范围内争取有95%的社区、8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

四、企业用工帮扶工程。搞好企业用工摸底调查,建立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检测和发布制度。开展劳务合作交流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等企业用工专项援助活动。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在全省范围内争取有95%的社区、8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

四、企业用工帮扶工程。搞好企业用工摸底调查,建立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监测和发布制度。开展劳务合作交流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等企业用工专项援助活动。

一、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社会工作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重点培训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每年派遣100名技工赴国外培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建设20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

三、就业援助工程。一、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社会工作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重点培训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每年派遣100名技工赴国外培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建设20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

三、就业援助工程。建立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困难人员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力争实现出现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在全省范围内争取有95%的社区、8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

四、企业用工帮扶工程。搞好企业用工摸底调查,建立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检测和发布制度。开展劳务合作交流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等企业用工专项援助活动。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在全省范围内争取有95%的社区、8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

四、企业用工帮扶工程。搞好企业用工摸底调查,建立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监测和发布制度。开展劳务合作交流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等企业用工专项援助活动。

一、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社会工作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重点培训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每年派遣100名技工赴国外培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建设20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

三、就业援助工程。一、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社会工作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重点培训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每年派遣100名技工赴国外培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省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建设20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

三、就业援助工程。建立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困难人员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力争实现出现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在全省范围内争取有95%的社区、8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

四、企业用工帮扶工程。搞好企业用工摸底调查,建立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检测和发布制度。开展劳务合作交流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等企业用工专项援助活动。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在全省范围内争取有95%的社区、8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

四、企业用工帮扶工程。搞好企业用工摸底调查,建立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监测和发布制度。开展劳务合作交流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及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等企业用工专项援助活动。

2.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和零就业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援助工作。特别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及时兑现有关扶持补助政策,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引导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渠道、新方法。以充分就业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继续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切实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有效就业。

3、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机制。积极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各项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成立创业专家指导组,及时为创业者提供项目策划、项目推介、项目论证、开业指导、跟踪扶持、政策落实等各项社会化服务。继续开展网商对接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意识教育,激发创业热情,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形成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为一体的全方位培训体系,确保把能力提升贯穿于劳动者就业的各个阶段。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加强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所有有培训需求的人员至少得到一次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认真落实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努力扩大高技能人才总量。

(二)加快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以人人享有为目标,实现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方式多样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努力建立统筹城乡、惠及全民、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一是深入实施《社会保险法》。着力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加强各类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衔接。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有效执行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进一步健全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积极鼓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完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推进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模式。

2.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五费合征机制,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相关部门和职工群众对企业全面参保的多头督促机制,努力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就业群体,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扩大农民工参保覆盖面。在现有制度框架内,积极创新完善政策,稳妥解决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人员早参保、多缴费、多得益。

3.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统筹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建立基本养老金随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调整的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并向高龄老人倾斜。建立完善失业保险金随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比例为重点,稳步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上调补助标准,减轻参保单位的负担。

4.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加快建立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险监督体系。完善社保基金要情报告、信息披露、支付监督、举报投诉、内部审计、社会保险反欺诈、社保经办内控等监管制度,形成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现场监督与非现场监督相结合、事后查处与事前预防相结合的社保基金监督机制,努力维护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进一步完善筹资集资机制,建立基金储备,改善筹资结构,探索以县级集中投资管理的方式,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三)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职工和企业利益双维护、行政和市场双调节、物质和精神双关怀、企业和区域双创建,逐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促进劳动者更加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

1.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提高小企业、农民工合同签订率,扩大专项集体合同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建立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劳动岗位稳定性、工资集体协商和劳动保护水平,维护劳动者的核心利益诉求。推进劳动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促进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探索组织模式,完善职能,切实发挥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集体协商、调处劳动纠纷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企业裁员机制,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深入实施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制度,建立动态预测预警和分级响应机制,落实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政府责任。

2.进一步提高劳动争议调处能力。贯彻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节为主的工作方针,继续推进乡镇、村(社区)、企业三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充实一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力量,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调解网络,完善社会化劳动争议处理长效机制。加快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步伐,实施劳动争议仲裁院建设工程,重点加强办案场所、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开展仲裁员业务培训,提高争议处理效能和专业化水平。

3.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大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效惩处纠正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机制建设工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定位、定人、定责的管理体系。加强劳动保障诚信档案建设,强化对用人单位的分类监管。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隐患动态预警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职工权益保护情况,及时妥善解决职工的合理诉求。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两金一卡制度,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全县统一集中的指挥系统,加强装备建设,提高处理违法案件和处置劳动保障群体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监察队伍,实现监察机构标准化、人员专业化、行为规范化,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1.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平等的就业服务。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加快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步伐。以社会保障卡和跨地区社会保障业务服务为抓手,建立医保一卡通异地就医和费用实时联网结算系统。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和应用,拓展社会保障卡的发放范围和应用功能,实现对全体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2.加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建设城区人力资源市场。在县城建成一个集求职、劳务洽谈、信息发布为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加快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制建设,以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功能为重点,整合各项公共服务资源,采取集中办公等便民形式,提供一站式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明确职能职责,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快建设12333咨询服务平台。扎实推进电话咨询服务实体化机构建设,形成一地呼入、全省咨询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体系。

3.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一是建设统一劳动保障信息管理系统。整合资源,搭建统一的技术支持平台,促进省、市网络对接,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一个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社区)的信息网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提供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二是促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做好全省社会保障医保一卡通有关工作,扎实推进一卡通异地应用平台和专网系统,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和应用,拓展社会保障卡的发放范围和应用功能。三是推进业务领域支持系统建设。完善金保工程、就业、劳动监察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12333电话咨询服务联动。

4.加强公共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一是根据服务对象数量,科学核定编制,合理配置工作人员,切实解决人员经费。二是通过公开招聘、兼职、政府购买服务成果等形式,充实基层公共服务队伍,优化人员结构。三是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深入开展创建优质窗口活动,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责,建立各级政府正常投入机制和财政分担机制,按照统筹层次,明确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平衡的责任,切实履行起社会保险事权责任,不断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降低基金风险。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

(二)加强就业保障法律政策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宣传方法和载体,增强宣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把各项法律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基层,传达到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城乡居民。充分整合舆情机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积极营造有利于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舆论氛围。

(三)切实加强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干部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经办能力,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继续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创建优质服务窗口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等活动,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和水平,方便群众办事。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推行政务公开,切实做到制度管权、制度管事、制度管人,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硬、业务精、工作实、服务优的干部队伍,为就业和社会保障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人事保证。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规划实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重大项目实施办法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进度要求,确保规划有计划按步骤实施。完善规划实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把规划重点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督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定期通报情况。广泛开展规划的宣传活动,让全社会关心支持规划实施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