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277392082489/2022-55772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发改局 | 生成日期: | 2022-07-20 |
磐安县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
磐安县财政局
2016年12月
目 录
一、财政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1
(一)“十二五”时期财税工作主要成效………………1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5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原则………………………………………8
(三)主要目标………………………………………9
(四)收支预期………………………………………11
三、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11
(一)深化预算管理改革……………………………11
(二)推进税收制度改革……………………………14
(三)完善乡镇(区块)财政体制……………………14
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15
(一)找准财税杠杆支点,撬动全县经济转型升级……15
(二)严格征收管理,促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17
(三)加大财政投入,持续保障改善民生………………18
(四)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20
五、保障措施…………………………………………………21
(一)明确规划实施责任………………………………21
(二)加强财税信息化建设……………………………22
(三)强化干部队伍建设………………………………22
(四)推进财税管理法治化……………………………23
磐安县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磐安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构筑新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磐安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为全面落实上级财税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型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有效拓展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省、市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和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财税,制定本规划。
一、财政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财税工作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财税部门坚持“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核心理念,以改革创新为统领,努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收支规模逐年扩大,财税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绩效明显,财政职能有效发挥,在服务“品质山城、秀美乡村、幸福磐安” 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十三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县财税部门通过大力推进信息管税、深入挖潜强化征管,深化信息共享与部门协作、增加非税收入来源、创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方式、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手段,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为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十一五”末)的3.2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32亿元,年均增长17.41%,高于GDP的增长率。同时,2015年末,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73亿元、6.8亿元、40万元,财政收入规模明显扩大。另外,“十二五”期间,我县累计争取到新增地方政府债券3.5亿元,其中2015年达到了1.3亿元,有力支撑了财政综合实力的提升。
2. 服务发展更加有力。调整优化产业扶持政策,持续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工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落实工业奖补政策,促进磐安工业园区、新城区等平台扩容提升,推动工业集聚发展。制定扶持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电子商务、影视文化等产业财政投入力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企业应急周转金、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严格落实“营改增”、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个转企”“小上规”等转型升级工作,着力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以“亩产税收”为导向的税负率预警体系,完善城镇土地使用税分类减免政策,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3. 民生保障逐年提升。“十二五”时期,聚焦重要民生领域和社会治理薄弱环节,持续增加财政投入,着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进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全县交通、旅游、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风革命”等重点工作。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保制度,社保参保覆盖面逐年扩大,实施被征地农民转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成居家养老照料中心125家,实现了城乡社区全覆盖。制定城乡居民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推进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人均补助标准,完善医疗保险政策,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建立覆盖全部参保人员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全覆盖,支持县体育馆、浙中茶叶博物馆等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积极筹措住房保障资金,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人才购房财政补助政策。加大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投入,五年累计投入生态补偿、环境保护资金10.1亿元,支持“五水共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PM2.5空气质量检测等。
4.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实施财政体制改革,在分类分档的基础上,构建事权与财权更匹配的新一轮乡镇(区块)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激发乡镇(区块)的积极性。推进“全口径”预算体系建设,构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四本预算”联动的预算体系,将所有政府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一并提交人代会审议。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除涉密信息外预决算全部向社会公开。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公用支出实现定额标准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全面推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推进“数字财政”建设。推进“四单一网”改革,制定并实施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制度,实现财政资金全程监管。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开展“营改增”试点扩围改革,创新税收征管方式,开征资源税。积极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完成3家行业性国有公司和2家区域性国有公司资产重组。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制定政府产业基金政策意见,建立政府产业基金母基金,联合社会资本成立了磐安农业产业基金和交通发展建设基金。推进PPP项目建设,开展西山区块运行项目PPP模式探索。
5. 财政监管卓有成效。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完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建立预算绩效目标申报制度,委托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强化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制定出台会议费、培训费等一系列行政经费管理办法,严格“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监管,推广应用财政投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深化政府采购,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管理办法和指导性目录,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加强财政专户、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实行财政专户清理撤并,制定财政结余结转资金长效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实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全部纳入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电子化收缴管理实现了全覆盖。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行乡镇国有资产属地管理制度。财政监督检查有效开展,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加大对重大财税政策落实、部门预算执行监督,开展支农、扶贫等民生重点领域资金管理使用以及“三公”经费的监督检查,加大通报和违纪违规处罚力度。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
“十三五”时期,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总体仍然较为复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前景广阔。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主要依靠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从省内形势看,全省经济社会进入了以转型求发展的关键期。全省将紧扣转型发展主题,牢牢把握“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实现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和政府治理“四大转型”,加快“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从我县实际看,将全面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更加趋紧,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明显不足,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包括我县在内的26个加快发展县考核内容的调整,导致我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更重,医疗、教育、交通、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短板和瓶颈制约凸显。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下,我县财政工作既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
发展机遇。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并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3个方面,对财税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最终结果,必然会对现有的利益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实质上也是地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构,核心是财政分配关系的重构。“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改革走向,做优做强决定转移支付规模的关键因素,就能获得更多的上级财政补助与资金支持。二是全县发展条件改善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作出欠发达县摘帽的决策部署,也提出了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摘帽快跑跨越发展的新要求。“摘帽”后,上级必将对我县的扶持发展政策作出新的重大调整。另外,正在建设中的金台铁路、杭绍台高速公路均过境磐安,规划中的杭温高铁也将经过磐安,将彻底打破对外交通瓶颈制约,促使我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大增加,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是全县财源税源培育的关键时期。三是财政体制调整带来的机遇。2015年实行的省对县财政体制,已经将第三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列为体制激励奖补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未来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将是财政体制调整的重要方面。然而,生态优势是我县最大的潜在优势,我们有能力进一步做好、做优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因素,争取更多的体制内财政奖补资金。
现实挑战。从横向看:一是我县与武义等兄弟县市的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末,武义县地方财政收入88712万元,比我县多55912万元;2015年末,武义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6137万元,比我县多112917万元,差距扩大到原来的2倍。二是我县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我县生产总值只占金华市总量的2.3%,产业发展平台小,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偏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尚停留在塑料制品、机械五金、服装针织等传统产业上,竞争力相对较弱,缺乏集群优势和聚合能力,服务业缺乏龙头企业支撑,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明显。总体来说,缺乏能够支撑全县税收增长的重点优质税源。从纵向看:一是可开发建设的土地等资源紧缺带来的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县可开发建设用于工业、商业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可以预见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减收严重,根本无法满足政府投资建设需求。二是刚性支出增加带来的挑战。“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扩面期,交通、水利、能源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保障。同时,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在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据预测分析,“十三五”时期,每年仅社会保险基金当年收支缺口就在2.5亿元以上,保障难度很大。同时,促进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三是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带来的挑战。2015年开始,我县部分存量债务由地方政府债券置换,政府性债务期限结构明显优化,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显而易见,省财政厅安排我县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十分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重大项目建设需求。然而,因我县项目自身财力基础薄弱,想要通过政府产业基金和PPP模式等市场化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难度非常大。若无法顺利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融资,必将影响我县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另外,“十三五”时期我县债务还本付息压力非常大。目前,我县政府性债务余额18.81亿元,其中,“十三五”时期需要偿还的地方政府债券共计2.025亿元,加上每年需要偿还的债券利息8000多万元,还本付息压力十分大。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引领,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财政政策体系,积极创新财税管理服务,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为实现“摘帽快跑、科学跨越”和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磐安提供充分的财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1. 坚持财政职能合理定位。凡属于社会公共需要范围、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领域,须主动补位、应保尽保,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凡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范围、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领域,应尽快退出、让位市场,避免大包大揽,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 坚持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科学界定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既有效保障全县宏观调控、重大改革实施和城乡协调发展,集中财力办大事,又充分考虑各乡镇实际,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政府积极性,促进乡镇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3. 坚持底线思维、民生导向。在推动财税改革、制定财政政策、安排财政预算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在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事项,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
4. 坚持全面统筹、重点突破。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为着力点,深化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既要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要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将财政资金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
5. 坚持法治规范、公开透明。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更加注重运用法律制度来规范财政管理,不断创新完善财政治理方式,切实把财政管理活动全面纳入法治化、透明化的运行轨道。
(三)主要目标
—— 体制机制更健全。“全口径”预算体系进一步健全,“四本预算”统筹联动安排机制基本建立,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机制更加成熟,财政支出标准、预算评审、资产管理融入预算管理的体制机制日趋完善;预算内容的完整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绩效评价的权威性进一步提高。乡镇(区块)财政体制更加健全,乡镇政府的理财积极性有效激发。
—— 保障能力更显著。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非税收入协调增长;财政收入结构更加合理,税收收入占比稳步提高。
—— 导向作用更突出。财政投入的导向性、绩效性明显增强,财政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持方式进一步优化,财政在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加快退出;财政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和组合效应进一步增强,可预期性进一步提高,财税政策在支持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中的功能作用明显提升。
—— 支出效益更明显。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事业投入继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财政支出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推动创新驱动、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明显加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压缩和规范,行政运行成本降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长效机制基本完善。
—— 运行管理更高效。财税法治环境明显改善,财政运行透明度明显提高。财政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依法治税水平持续提高。财税信息更加公开,财政政策、预决算、行政审批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实现新突破;存量资金、国有资产、政府债务等方面的管理手段更加成熟,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收支预期
初步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年均增长7%,预计2016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1亿元,2020年达到10.6亿元;初步预期全县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长5%,预计2016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5.1亿元,2020年达到30.5亿元。
三、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十三五”时期,全县财税部门要统筹推进各项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税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作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1.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统筹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做好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可持续运行。
2. 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全县中长期发展规划,分析预测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评价方法和资金保障措施。强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部门规划中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出的要与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相衔接,提高财政政策的综合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3.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一般公共预算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用于化解政府债务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其他预算资金、削减支出平衡。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出现超收,结转下年度安排;出现短收,通过削减支出实现平衡。
4.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调整。政府及部门预算经人大审议通过后不得随意改变,预算没有安排的事项不得支出。建立预算编制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建立健全专项资金退出机制。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完善公务卡制度。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规范财政专户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进度考核机制,实施预算执行进度的通报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建立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问责机制。
5. 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完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方法和程序,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准确反映政府所有收支及资产、负债,适时向县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备案,按规定向社会公开。
6. 推进政府预决算公开。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逐步推进部门预决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公开,并按经济分类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推进专项资金信息、民生政策和财税政策及规章制度等信息公开。
7. 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推广政府产业基金和PPP模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投资运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样化。加大财政支出统筹力度,取消小而散且效果不明显的财政支出,完善财政支出项目库建设,对重点支出根据相关政策和实际需要优先予以保障,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加大部门内部、跨部门重点专项统筹整合力度,对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的予以清理归并。
8. 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逐步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以目标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实现各部门(单位)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实现各部门(单位)绩效评价资金总量占部门项目支出的80%以上。对财政支出、部门整体支出实行合规性评价,对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结构实行综合性评价。完善委托中介机构评价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探索建立与评价结果挂钩的领导问责机制,倒逼主管部门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9. 防范化解财政风险。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全口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要将政府性债务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并积极争取通过债券进行置换,切实降低财务成本。要坚守风险底线,加强制度约束,有效控制政府投资规模,严格制约隐性债务增长,防范财政风险。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规模控制,确保地方政府债券利息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不超过省定警戒线。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主体意识,实现“借、用、还”相统一。
(二)推进税收制度改革
1. 开展前瞻性研究。按照上级税制改革时间表和任务图,及时开展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政策前瞻性研究,科学进行政策效应评估,重点关注并预测税制改革后企业税负变化和收入增减情况,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 建立完善地方税体系。在上级税制改革总体方案下,积极培育地方主体税种,积极将环保税、资源税等税种培育成地方主要税种,逐步提高直接税占地方税收收入比重。
3.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进一步完善征管组织架构,完善征管资源配置,推进综合治税,实现“大企业集约化管理、一般税源专业化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
(三)完善乡镇(区块)财政体制
1. 科学划定事权和支出责任。根据上级财政改革总体要求及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合理界定县本级和各乡镇(区块)在社会保障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投资、产业扶持政策等重点领域的事权及支出责任,强化各乡镇(区块)的支出责任和保障责任,着力促进事权和支出责任更加匹配。
2. 完善乡镇(区块)财政体制。一方面,要在保障财政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乡镇(区块)财政体制,实行财力向下倾斜,提高基层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强县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集中财力办大事。同时,要精简年终结算事项,增强财政体制的透明性和可操作性。
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一)找准财税杠杆支点,撬动全县经济转型升级
1.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全县以休闲旅游“一号产业”为龙头的“1+X”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建设规划,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促进农业精品化发展、工业集约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完善财政科技资金配置机制,整合优化科技专项资金,进一步增加财政科技创新投入,以重点创新加快产业升级。采用事后补助及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一般性技术创新活动,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本进入创新领域。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开展贷款风险补偿和绩效奖励。完善鼓励各类群体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众创平台。二是全力支持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全力支持发展休闲旅游“一号产业”。以培育发展农家乐精品村、特色村为突破口,依托“一核(以老城区和云山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两区(大盘山旅游区、磐安台地旅游区)、两镇(江南药镇、古茶场文化小镇)”旅游发展格局,推进旅游全域化、全业化、全天候。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聚焦江南药镇发展核心,加大财政对中医药健康产业、信息网络经济、现代物流业等重点绿色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发挥“互联网+”对传统塑料制品、生态茶产业等我县重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四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综合运用产业投资基金、财政贴息、金融激励、事后补助等方式,支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以三大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制造示范区。继续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探索建立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新机制。五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严格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政策,整合利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农业“两区”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优化财政扶持导向,引导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2. 突出优质财源建设。一是强化优质财源培育,加快发展以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为核心的“1+X”绿色产业体系,依法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丰富和创新财税服务手段,积极发挥财政资金、财政政策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实现财政资源要素向优质财源集聚。二是抓好财源项目建设。以浙中江河源头主体功能区建设为依托,以江南药镇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将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列入全省特色小镇建设范围,加快推进杭绍台高速公路、金台铁路、杭温高铁等一批跨区域交通项目建设,努力争取更多的财税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三是抓好零星优质税源培育。健全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农家乐、中药材加工、茶叶生产等传统产业建立规模化的集聚发展模式,为增加税收奠定基础。
(二)严格征收管理,促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1. 持续抓好收入征管。一是充分运用“互联网+税务”模式。落实总局“互联网+税务”行动,结合我县实际,着力在办税服务、发票服务、信息服务等版块,推动互联网技术与税收工作深入融合,加强部门信息共享,深化数据分析应用,确保能够挖潜堵漏促增收。落实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任务,推动国、地税深入合作,推进税收征管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税收征管资源配置。二是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推进非税收入分类管理,深化土地出让收入等重点非税收入征管。落实全省非税收入电子化征缴改革,积极推进浙江政务服务网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建设,逐步将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平台管理,实现非税收入收缴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2. 全面盘活资产资源。一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唤醒趴在账上的财政存量资金,加快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清理整合和规范政府性基金收入和专项收入,积极“化零为整”,集中财力用于全县发展急需的重点项目和重要民生支出。二是盘活政府性资产。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明确资产配准,实行资产信息化监管,实现资产统一收储、调配和使用。加快国有企业低效闲置资产处置。完善机动车特殊牌号竞拍,公共停车泊位有偿使用和排污权有偿使用等工作机制,盘活社会公共资源,拓宽财政收入渠道。
(三)加大财政投入,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财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力度。
1.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个人所得税征管为抓手,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纳税监控,并积极发挥房产税等财产税在收入调节中的作用。严格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及国企经营者职务消费,实现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增长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
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优化就业创业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制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加大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补助,逐步扩大就业促进创业。二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按照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目标,建立完善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健全“五费合征”机制,稳步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健全社会保险待遇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互转互通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完善大病保险政策。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公共财政和社会救济制度,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四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投入机制,探索以PPP模式引入保险、社保、信托等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机制。
3. 推动公共事业均衡发展。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完善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特殊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二是支持医疗卫生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理顺财政经费补偿机制,保障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推动公立医院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分配财政医疗投入,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提高基层医疗能力。三是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整合和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分类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单位改革。加大投入,支持实施重大文化、体育产业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经费的投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文体项目建设,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率。
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指引,围绕“浙中江河源头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快建立健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制度体系,加大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一是合理优化发展格局。坚持全县发展一盘棋,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县域功能分区,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布局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引导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二是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及高效利用。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鼓励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改变财政投入方向,重点支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力落实财政资金保障“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垃圾分类、治堵治气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大垃圾治理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四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逐步建立财政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四)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一是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发挥财政对金融的撬动作用,支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融资,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普惠金融奖补政策,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小微企业和县域经济倾斜。鼓励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二是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深入开展PPP模式研究,规范推进PPP项目实施,培育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市场。在新建公共服务项目中,逐步增加PPP模式的比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三是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建立项目库,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购买范围,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占公共服务支出比例。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四是加强政府产业基金运作。在农业产业基金和交通发展基金正常运作的基础上,联合社会资本成立江南药镇建设基金等新的子基金。进一步完善产业基金运作机制,规范管理流程,建成完备的政府产业基金运作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建立财政发展规划约束体系,强化本规划与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统筹衔接,确保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办公室、预算局人事科要联合按照本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各科室(单位)责任分工、工作进度和时间要求,建立规划指标体系实施的考核制度,扎实稳步推进各项财税体制改革,确保2020年各项改革基本到位,现代财税制度基本建立。各科室(单位)要各司其职,切实履行职责,将落实规划目标任务与年度工作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财政“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加强财税信息化建设。以推进“金财工程”“金税工程”建设为抓手,结合实际探索研发集合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管理、动态监控等业务的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力争实现信息化对财税业务的全方位覆盖与支撑。联合其他部门建立涵盖财税数据和其它经济数据的大数据平台,实现财政部门内部各科室(局)与同级单位、与各乡镇的数据联通、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开展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和研究比对,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提升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三)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采用多元有效的培训方式,改善干部知识结构,增强干部依法理财治税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结合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干部选拔评优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作风,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安全。注重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凝聚年轻、中坚及元老等三个层级的力量,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切实增强财税队伍战斗力。健全完善财税内控体系建设,结合党风廉政建设,构建“职责明确、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制衡有力”的内控制度体系,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
(四)推进财税管理法治化。严格遵守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税收征管法等财税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理财治税。以健全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为抓手,进一步规范财税权力运行流程,加快建立和形成依法办事、依法操作、依法管理的财税运行机制。完善财税重大事项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推动规范财税行政执法行为机制建设。积极发挥法律顾问职能作用,依法办理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构建财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财税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健全完善普法制度,为实现依法理财治税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