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宗祠(含钟英堂、下厅民居)。1997年,钟英堂并入蔡氏宗祠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下厅民居并入蔡氏宗祠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宗祠。位于双溪乡梓誉村,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坐西北朝东南,占地463平方米,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门楼、天井、前厅、穿堂及二小天井、后堂组成一“工”字形,在古建筑中把这类建筑称为“工”字厅。
门楼为砖制牌坊式,四柱三楼,高5.95米,主脊檐下施斗栱六朵,其中两朵转角斗栱向外做二次出跳,用小斗栱托住檐枋,檐枋上用砖头叠出牙子,顶上盖阴阳合瓦,置勾头滴水。门楼内侧墙体绘山水人物、花鸟等壁画。
门楼之内为天井,长12.50米,阔4.30米。整个天井用条石铺成,中间铺甬道,二侧各有一组旗杆石。天井边围墙施斗栱,不出跳。
前厅三开间,通面阔12.50米,通进深8.90米。明间抬梁式,九檩前后用四柱,五架梁上用座斗和栱托住三架梁,三架梁上用座斗和栱托住脊檩。次间边缝穿斗式,九檩前后用五柱,后额枋上置二朵平升科斗栱,柱之间用单步梁连接,梁下用穿枋,各柱间用穿枋连接。柱为梭柱,柱头卷杀置斗栱。
穿堂抬梁式,两侧小天井用鹅卵石铺设。后堂面阔如前厅,进深11.20米,明间抬梁式,边缝穿斗式,地表方砖铺设。
整座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天井内置四座旗幡石。屋面硬山顶,椽上铺望砖,盖阴阳合瓦,檐口置勾头滴水,柱础鼓形或方形。
梓誉村落最早奠基于南宋,是南宋著名理学家蔡元定后裔的居住地。蔡元定是朱熹的得意门生,宗祠内至今还悬挂着朱熹题赠的 “理学名宗”匾额。
1997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北:至村委会办公室东北墙,沿东北墙直线向东南延伸到溪右岸、向西北延伸到后街沿堪角处。东南:至门前溪右岸。西南:自后街沿范菊珍户主西南墙角至村老年协会东南边墙东南墙角,再转至直街西北边往西南方向延伸至蔡忠为户主东南墙角,向东南方向直线延伸到溪右岸。西北:从后街沿范菊珍户主西北墙角开始,顺着后街沿东南方向延伸,至村委会办公室东北墙向东北延伸到堪角相交处。
钟英堂。位于双溪乡梓誉村蔡氏宗祠边,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为当时恩进士蔡亨洪所建。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布局由围墙、鱼池(已毁)、天井、厢房及厅堂组成完整的三合院。
厅堂是钟英堂的主体建筑,三开间,通面阔12.30米,通进深9.60米。整体梁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明间抬梁式九檩前轩后栏用四柱,次间边缝穿斗式九檩前后用五柱,柱头置柱头科,梁柱交接处置丁头栱。前轩卷棚顶,使用罗锅椽,椽上铺设望砖,檐口置勾头滴水。柱础鼓形雕铺首、花鸟,上下饰二圈泡钉。
两边厢房各六开间,通面阔21.27米,通进深7米。梁架结构为穿斗式二层楼房,五檩前后五柱,柱头无斗栱。在柱高2.9米处置穿枋,在穿枋上置搁檩,在搁檩上铺楼板。天井三边置阴沟,用青石板铺砌,中间用卵石铺面。围墙用青砖以一横一竖的砌法砌成,墙头为普通屋脊。
整座建筑雕刻众多,工艺精湛。梁架上的月梁、鸱鱼、雀替、贴雕,门窗上的窗格、花板都雕刻花鸟山水、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图案,走廊上的洞门和卵石铺设的天井都有一定的艺术图案。其中厅堂贴雕是整座建筑的精华所在,镂空的群狮、群马、群鹿形态逼真,代表了当时精湛的木雕艺术水平。在洞门和地栿上也都刻有精美的砖雕和石雕,时代特色明显,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97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北:至村委会办公室东北墙,沿东北墙直线向东南延伸到溪右岸、向西北延伸到后街沿堪角处。东南:至门前溪右岸。西南:自后街沿范菊珍户主西南墙角至村老年协会东南边墙东南墙角,再转至直街西北边往西南方向延伸至蔡忠为户主东南墙角,向东南方向直线延伸到溪右岸。西北:从后街沿范菊珍户主西北墙角开始,顺着后街沿东南方向延伸,至村委会办公室东北墙向东北延伸到堪角相交处。
下厅民居。位于磐安县双溪乡梓誉村342-348号,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当时恩进士蔡亨洪所建。坐北朝南,占地635平方米,由围墙、天井、厢房、正屋及连接厢房组成。正屋前置有天井,与两侧厢房连成整体,前廊山墙处各开大门,门上方砌门罩。正屋面阔三开间,穿斗式二层楼屋,七檩五柱,横梁、雀替雕双龙及“寿”字图案,前檐设重檐,檐柱置栌斗,牛腿“S”形雕狮子。两边厢房面阔各五间,七檩五柱用前廊,窗格雕刻精细。正屋后墙与钟英堂之间有四间连接厢房,梁架结构与正屋基本一致。柱础鼓形、瓜楞形或方形。天井三面有水沟,用青石铺砌,设有支石,地漏为石制铜钱状。整体建筑布局基本完整,其梁架结构、雕刻技法与钟英堂基本一致,时代特色明显,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2011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文物整体在省级文保单位“钟英堂”、“蔡氏宗祠”建设控制地带之内,不再另行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