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县政府部门 >> 县气象局 >> 规划计划 >>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23307277955517106/2022-38874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气象局 生成日期: 2016-12-19

磐安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16-12-19 12:41    来源:气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分享到:

磐安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县委、县政府提出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开创“两富”“两美”建设新局面,将磐安建设成为浙江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努力走在全省前列。磐安气象灾害频发、资源环境约束严重,气象工作在服务磐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编制好磐安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增强气象事业服务地方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要求,根据《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磐安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磐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气象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气象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切实履行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各项职能,着力推进气象现代化、深化气象改革和气象法治建设,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进一步提升。

1.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服务产品增加到10大类50多种,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达83%以上。1套电视节目和1套广播频道常态化播报气象信息。对全县33所中小学防雷安全隐患实施整改。有效应对2011年梅汛期特大暴雨过程、2013年“菲特”强台风、2013年高温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

2.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全覆盖,建成标准化村(社区)5个。政府公布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单位10家,气象“四员”队伍400余人。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推进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建设。与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开展灾害联合会商和联合预警。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2支,协调确定作业点4个,为抗旱、森林防火、改善空气质量、重大社会活动保障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3.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19个,观测站网间距缩小到7.2公里,上传时间提高至10分钟。初步形成0-7天的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预报预测产品体系,1-3天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3%。气象现代化水平比2013年提高27个百分点。

4气象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气象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承担县处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达到60%,较“十一五”期间提高明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编人员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80%(大学本科以上8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人。

5.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围绕气象现代化的要求,加大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气象科普业务用房建成启用,依托科普馆和观测站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气象人精神,积极创建文明单位。

(二)需求分析

1.建设“平安磐安”,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新压力。磐安是台风、暴雨、雷电、大雪等气象灾害和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易发地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各类气象灾害、次生灾害呈加重态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党委政府及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气象工作服务防灾减灾的要求越来越高。

2.建设“两富磐安”,服务经济转型发展面临新使命。磐安经济社会已连续多年高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会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气象信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如何把气象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必然对新时期气象服务的领域、任务、产品、途径等提出新的要求。

3.建设“美丽磐安”,保护生态环境面临新任务。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生态承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助推 “一号产业”,强化生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等方面均需要生态气象保障服务。

4.建设“法治磐安”,深化改革面临新要求。重点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并加强审批的事中、事后监管,对深化气象管理特别是防雷安全监管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防雷行政审批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同时,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能还没有全面正确履行到位,特别是在气象安全社会管理、气象行业管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地方气象发展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尚需按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一步推进气象工作法治化。

5.建设“智慧城市”,气象科技应用面临新挑战。随着数值预报的发展,使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服务成为可能,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将不断向纵深发展,气象预报面临在精细化基础上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大挑战,同时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云存储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气象服务信息发布能力显著增强,气象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信息化,需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预报的精准化水平和服务的多样性、针对性等。

(三)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县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是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

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强。服务农业、旅游、国土、交通等行业的气象监测能力比较薄弱,大气环境、气候资源、雷电灾害等专业气象监测能力不足。气象预报准确率、精细化水平和预报时效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求。

2.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不足。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存在差距,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在灾害应急中的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

3.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强化。高层次气象科技领军人才缺乏,气象科研不够深入,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4.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设集约共享的基础设施资源方面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深化气象改革、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坚持“提质增效”、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树立智慧气象、安全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不断增强气象监测预警能力、气象创新活力,提高气象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防灾减灾,全面落实“一号产业”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首位战略”,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创新驱动,更加依靠科技和人才,把科技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第一动力”,破解制约气象发展的业务、服务和管理难题,在核心业务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强化气象的科技属性。

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气象服务协调发展,推进气象工作协调发展,推进气象各业务系统的协调发展,推进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的协调发展,提高气象的发展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紧密围绕人民群众对“美丽磐安”的美好期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环境灾害防范等方面的气象保障服务;转变发展方式,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更加注重资源集约、优质高效,提高气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开放发展,坚持“结合气象”、“融入气象”、“合作气象”,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围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以气象监测、气象服务、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为重点,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气象科技人才合作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气象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让社会公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使公众在气象现代化中有更多获得感,充分发挥气象的公益属性。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与磐安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和国家气象事业要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制化。磐安气象事业整体水平处于浙江省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浙江省领先水平。

1.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更加精准及时。建成基本消除盲区、满足服务需求、功能完善先进、运行稳定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数据质量明显提高,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共享水平明显提升。核心业务创新机制基本形成,精准化、无缝隙、智慧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本地化释用水平明显提高,环境、农业、旅游、交通、电力等专业气象预报、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全面推进。

2公共气象服务更加广泛均等。大力发展“互联网+”气象服务,建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覆盖城乡、适应需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共享多元高效的传媒资源,建立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权威渠道,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均等化、满意度和普惠性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获取应用气象信息、抵御防范气象灾害的意识和水平显著提高。

3.保障“两美磐安”更加全面有力。参与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不断提升,应对雾霾、治理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利用云水资源等业务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气候安全保障、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决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为谱写“美丽磐安、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4.气象信息化更加智能完善。推动气象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气象大数据开放应用能力建设,显著改善气象信息资源的有效供给和精准服务,构建资源利用高效、数据开放融合、流程扁平集约、决策智能科学的共享普惠新格局。

5.气象社会管理更加健全规范。完善以法律法规和科学标准为基础、高度法制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全面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责。建立以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在公共服务、安全管理、行业管理和行政审批等方面,对接改革、严格规范、加强监管、提高效能。

6.气象发展保障更加均衡有力。地方性气象法规、规章及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气象部门法定责权有效落实。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中央和地方气象事权与支出责任更加清晰。基层台站现代化水平和综合能力继续提升,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才队伍结构和素质继续优化,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时期磐安县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2015

基值

2020

目标

1

气象部门观测站网平均间距

7.2公里

6.5公里

2

观测自动化率

80%

90%以上

3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

80%

85%以上

4

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

75%

80%

5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提前时间

24.4分钟

30分钟以上

6

1-3天晴雨预报准确率

83%

84%

7

1-3天气温预报准确率

74.5%

76%

8

24小时预报产品精细化程度

5公里

1公里

9

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

90

95%以上

10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83

85%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精准化水平

1.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实现综合观测自动化,优化气象探测站网布局,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升级改造国家级区域自动气象站,提高强降水监测精准度和降水相态自动识别能力。建立探测装备智能化保障系统,实现从装备供应、运行监控、计量检定、维护维修全流程管理。加强探测装备的考核评估,提升专业化、社会化保障水平。提高观测数据质量,完善综合观测业务质量管理系统和数据修正平台,建立基于统一标准规范的数据质量控制、加工处理业务流程。加强多源气象观测数据的融合应用。应用“物联网”技术,把气象装备、行业人员、业务系统、管理事务和服务用户,依托气象专有网与互联网实时互联,构建智能感知人、物、事与流程的智能型一体化气象感知平台。

2.统筹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完善与农业、环保、民航交通、林业等部门气象观测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统一数据格式标准与业务应用规范,加强共享信息数据质量控制,推进共享数据融合应用。面向现代农业服务需求,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观测建设,实现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契合“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目标,建立以灰霾观测为重点的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和人影作业评估监测系统。

3.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健全无缝隙、格点化、全要素、滚动制作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发展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的释用技术,加强雷达降水估测技术、集合预报技术、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预报产品和灾害性天气分类落区格点预报产品等业务本地化应用。完善0-15天天气要素格点/站点一体化预报业务。强化月、季、年度客观化、精细化气候预测业务。建设短时临近预警平台和格点预报订正业务。完善预报业务产品质量实时检验评估体系,发挥评估结果在提高预报预警产品精准度上的作用。

4.提高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完善影响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指标调查,建立专业气象大数据分析与集成应用平台。完善“气象基本要素+行业影响指标”的定量化专业预报技术应用。联合水利、国土、城建等部门,优化基于致灾阈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气象风险预警。加强环境气象、交通气象、农业气象、电力气象、旅游气象、健康气象、森林火险等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发展月、季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性气候事件影响预测业务。

5.完善气象灾害预警科学发布机制。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属地发布制度改革实现以乡镇为单位发布预警信号。增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能力,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中心及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各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作用,建立“绿色通道”,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提高社会公共传播设施在预警信息传播中的利用率,实现预警信息接收“零距离”。

(二)推进气象服务共享发展,提高气象服务效益

1.增加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解决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均衡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完善公共气象服务政府购买模式和制度,健全资源配置和投入保障机制。强化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建成适应需求、集约高效、快速反应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探索气象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健全气象“四员”队伍长效机制,发展志愿者队伍,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性,鼓励参与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和科普宣传。

2.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出台应对极端天气的停课、停工制度和实施细则。修订《磐安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现重大气象灾害与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无缝衔接,推进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方案)向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等延伸。整合防灾减灾资源,完善多部门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建立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与区划业务,开展台风、暴雨、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的实时定量化评估业务。建立灾情调查评估制度,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开展灾情调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监督检查和应急准备认证动态管理机制。加强防雷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建立“主动挖掘、综合研判、风险分析、精准服务”的决策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3.发展“互联网+气象服务”。利用“互联网+”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实现气象信息采集数字化、移动化、社会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气象信息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即时化,并建立用户参与模式。建立基于用户和公众行为分析的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气象数据和各类数据的融合贯通和挖掘应用。建立公共气象服务基础数据平台,建成数据处理实时、产品按需制作、分发智能的气象服务系统。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和智能服务终端,实现用户广渠道获取个性化定制气象服务。

4.实现农村与城市气象服务一体化。气象服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提高城乡气象精细化服务水平。制定“美丽乡村”、“美丽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推进标准化村(社区)建设。着力提高城市内涝风险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服务能力。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产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发展“精细化、直通式”的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病虫害、农业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定量化影响评估,建立作物生长发育及品质影响的关键气候指标,深化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积极培育社会气象为农服务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为农服务质量。

5.促进“气象+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展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气候适宜性评估论证,深化特色气候资源服务。建设电力气象风险预估服务平台和水库气象服务平台。加强金融保险气象服务,开展巨灾保险气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开发面向生产、生活等领域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

(三)强化生态气候安全保障,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1.提高生态气候监测能力。升级改造现有生态气象站,增加酸雨、负氧离子、温室气体等观测要素,在生态脆弱区、气象灾害易发区加密生态气候观测,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气候地面观测系统。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应用和研发能力。

2.提高生态气候评估能力。加强气候变化事实及归因分析,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及风险评估。建立生态气候监测分析与评估服务平台,逐步开展气候变率与极端气候事件对森林、农田、湿地、河湖水域、城市等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估。加强农田、森林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服务,建立病虫害气象条件监测预警与评估系统。建立气候质量与容量监测评估体系,开展以气候质量和气候容量为主题的生态环境气候承载力和大气扩散能力的监测评估与服务。

3.深挖生态气候开发潜力。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观测与详查,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储量、技术可开发量等精细化评估。开展生态气候休闲养生适宜性评估、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论证,促进特色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拓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咨询服务范围,开展重点行业、敏感区域等气候变化风险分析与适应性评估,开展城乡规划、大型工程建设等气候适宜性评估及项目建设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评估。  

4.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作业示范点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加强人影作业条件监测分析。建设以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保障设施、地面作业系统为主体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工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支撑工程建设,包括作业决策指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点建设。

(四)优化气象基础设施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

1.提升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能力。依托新一代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2.0)建设,提升气象数据计算、存储和应用能力,数据存储能力达到100T以上,CPU资源达到1THz以上。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及支撑环境建设,优化信息网络架构,市县网络实现双路备份,主线路提升至百兆以上,市-县网络带宽进一步升级,共享更多省级资源。计算存储实现虚拟化,由市级数据中心统一管理调配,实现资源化集约利用。完善网络监控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全涵盖气象信息生成、传输、分析计算、存储、服务和应用各环节的可视化运维管理平台。加强直通乡镇的视频系统的使用,加强灾情通报、天气通报等日常性应用。

2建设智慧气象服务平台。依托上级气象信息化工程,推进“专有云”和“公共云”两个云平台配套应用,不断完善网站、app微信等气象服务系统。“专有云”为气象部门建立集约、动态、灵活、弹性、共享、高效和安全的业务计算资源服务。“公共云”为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等使用更加快捷、精准、安全的“智慧气象”服务提供基础支撑,提高气象面向民生的普惠式智慧服务水平。

3.完善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推进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开展科普公园建设,增强台站整体气象科普功能,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推进完善符合气象事业安全生产要求的水电设施、道路、围墙、护坡、防雷、生活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支撑能力。

(五)完善社会管理法制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继续清理、调整气象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与审批有关的中介服务,做好与上级取消、下放或调整气象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不断完善气象部门权力、责任和气象安全等清单。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快完善气象政务服务网,切实提高气象行政审批效能。坚持“放”“管”结合,加大监督检查、监管执法力度,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加强气象法制和标准的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气象设施建设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气象信息安全和使用管理制度、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制度、社会气象监测设施统筹规划和数据共建共享管理制度。加快气象防灾减灾准备、防雷安全措施、气象公共服务和气象行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进程,提高气象标准质量。建立健全气象标准应用实施推进机制,引导气象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主动应用标准,严格规范相关气象活动行为。

3.依法推进气象行业管理。统筹规划全社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和建设,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探测设施。完善气象及相关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数据互联互通,积极构建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促进气象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参与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气象信息等服务,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竞争有序的气象服务新格局,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健全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依法规范气象服务市场行为。支持行业协会切实履行自律、服务、指导、协调等职能,推动气象服务行业自律。探索综合执法、协同监管措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气象执法能力和水平。

4.提升全民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素养。建立“气象科普社会化”长效机制,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小学全日制教育体系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台站科普设施和“校园气象站”建设。制订和公布气象灾害防御公民行动指南,定期更新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以社区(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和科普活动。

四、重点工程

(一)暴雨监测预报精准工程(一期)

1.突发暴雨监测系统。花台山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全面实现云量云高、天气现象、日照等观测业务自动化。在重点气象服务区和天气关键区、盲区,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

2.精细化暴雨预报系统。完善上级业务单位0~15天精细化、格点化、定量化无缝隙预报产品体系本地化应用。建设基于实况监测分析、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的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暴雨、其他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气候异常监测诊断等业务系统。

3.暴雨次生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系统。开展高影响天气风险普查,建立承灾体数据库。研发风险预警和影响评估模型并建设相应业务系统。普查流域内水库、小流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设相关暴雨次生灾害预警系统。

4.预报预警检验系统。建立涵盖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专业气象预报和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的实时检验业务。建立针对预报预测技术体系和产品的系统化、客观定量化的检验评估系统。

5.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支撑系统。建立基于CIMISS统一数据环境、无缝隙精细化格点产品体系,集气象灾害监测、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和短期预报、精细化要素预报实时滚动更新的集约化业务平台。升级改造气象业务骨干网,建设和完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可视化基础资源池监控管理平台,加大机房与网络安全设施投入,进一步健全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更新改造使用5年以上的区域自动站。建立预报员轮训、常态化预报技术总结、定期参与科研及国内外交流制度,推进预报员从传统预报制作向影响预报和技术研发转型。

(二)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二期)

1.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部门协作,建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改版气象网站、微信、微博气象服务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建成应用于广播、电视、声讯、短信等发布渠道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加工制作系统。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能满足随时随地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

2.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农业气象监测信息数据库、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农业气象综合探测服务基地。开展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气候可行性论证、特色农产品产量预报等气象服务。围绕我县特色产业茶叶、中药材、香菇通过开展实验,研究茶叶、中药材、香菇种植过程中,低温、连阴雨、强对流、暴雨、干旱、大雪等灾害性天气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制定气象灾害等级标准;开展种植气象灾害保险理赔工作,建立保险理赔赔付公式,提高种植户抵御春季霜冻、倒春寒、低温连阴雨、强对流天气等风险的能力,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促进我县茶叶、中药材、香菇产业的健康发展。

3.推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工程。建设暴雨洪涝、大风灾害等次生灾害的分析和预报预警模型,建成气象灾害分灾种的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学校、进单位、进村入户”行动,继续开展局校合作,与磐中建立常态化气象科普选修课。

4.着力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针对各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发展基于影响的专业服务业务,为交通、商贸、旅游、电力等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气象服务。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紧贴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个性化、互动式气象平台。统筹社会资源,全面完成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建设。

5.加强局地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服务能力。磐安地形复杂,天气多变,近年来暴雨、强对流、暴雪、干旱等灾害性频发,加强局地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一部移动天气雷达,提高对中小尺度强降水等局地性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使之成为防灾减灾的“千里眼、顺风耳”。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可担负作业条件分析、指挥作业的临时指挥部,有效的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率。

(三)生态气象保障工程

磐安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县,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定位为“浙中江河源头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环境地面气象观测和遥感监测的基础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气象综合动态监测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提升生态环境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1.生态气象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已有生态气象站,增加完善酸雨、大气成分、大气负离子、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观测要素,初步建成生态气候地面观测系统。建设生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分析系统,建立行业(部门)气象监测信息集成显示和信息共享平台。开展雾霾、沙尘和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的预报预警服务。建立空气质量气象服务体系,提高空气质量和大气成分的监测分析能力;研究各种气象条件下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种类和来源,模拟空气质量变化模型;建立空气污染个例数据库;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空气质量预报等气象服务;扩大与环保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2.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平台。人工影响天气有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的作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分析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点,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常态化。

作业分析系统依据据雷达、卫星云图、数值预报、自动站数据等资料,建立三维立体空间模型,实施分析作业点上空的作业条件,并用三维抛面图的方式展示,利用雷达资料实时计算、分析火箭弹发射仰角、方位角等。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及时、高效的作业分析,大大提高作业效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过程涵盖作业预警、作业指令下达、空域申请、作业信息收集、日常业务管理等多个通讯环节,是信息密集传输,相互反馈的业务流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影响整个作业过程。指挥系统基于宽带、4G无线网络和气象专网,构建作业指挥通信系统,实现作业点、弹药运输车与指挥中心实现点对点、点对群的数据通信、信息通信、音视频通信和视频通信需要。

为推进人影作业常态化建设,更好发挥人影作用和服务效益,促进人影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保证在降水系统来临前,作业队可以快速反应,及时做好作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故在尚湖镇建设作业示范点,承担玉山台地区域的作业任务和人影指挥分中心的任务。作业示范点设有火箭库房、弹药库房、值班室、休息室、后勤室,以适应作业保障各功能需求。

(四)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1.气象科普服务平台。结合已建成的气象科普馆,开展建设气象主题公园,建设一批生活、娱乐和文化设施,营造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气象干部职工素质,为培育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重点突出气象文化的融入,集气象科普、观光、休闲于一体,让市民能在休闲中轻松了解气象文化,知晓气象知识,掌握气象防灾避险的基本要求。

气象科普公园由室外展区和气象科普馆两大部分组成。室外展区旨在塑造气象文化,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在建设上主要以植被、雕塑、景观等方式展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将综合气象防灾系统建设政府工作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分解落实气象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完成规划所确定的主要公益性任务。

(二)加强交流合作,加大投入力度

深化磐安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气象局县厅合作,建立地方气象与国家气象相协调的发展机制,推进实施重大合作共建项目。进一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优化气象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气象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三)强化创新驱动,加强人才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事业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引进、岗位管理、考核评价、激励保障、选人用人等制度,完善教育培训与交流机制。继续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为新时期气象文化与精神,提高气象人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境界,提升气象事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

不断深化合作、扩大开放、共享资源、共同发力,推进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转变。积极推动市厅合作、部门合作,局校合作,深化联合会商、联合预警、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和应急联动等,重点推进重大气象科技攻关、气象监测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运用公共资源。

(五)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安全、气象审批制度、气象服务、防雷管理、地方气象和国家气象协调发展机制、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坚持和强化气象事业的公益属性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将公共气象服务全面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及规划。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制度和模式,推动气象事业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附表1 磐安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工程

名称

序号

子工程

项目名称

投资

合计

一、暴雨监测预报精准工程(一期)

1

暴雨监测系统

花台山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全面实现云量云高、天气现象、日照等观测业务自动化。在重点气象服务区和天气关键区、盲区,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

50

181

2

精细化暴雨预报系统

完善上级业务单位0~15天精细化、格点化、定量化无缝隙预报产品体系本地化应用。建设基于实况监测分析、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的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业务系统。

20

3

暴雨次生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系统

开展高影响天气风险普查,建立承灾体数据库。研发风险预警和影响评估模型并建设相应业务系统。建设相关暴雨次生灾害预警系统。

43

4

预报预警发布系统

建立涵盖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专业气象预报和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的实时检验业务。建立针对预报预测技术体系和产品的系统化、客观定量化的检验评估系统。

15

5

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支撑系统

建立基于CIMISS统一数据环境、无缝隙精细化格点产品体系,集气象灾害监测、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和短期预报、精细化要素预报实时滚动更新的集约化业务平台。建设可视化基础资源池监控管理平台。更新改造使用5年以上的区域自动站。推进预报员从传统预报制作向影响预报和技术研发转型。

53

二、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二期)

1

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加强部门协作,建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改版气象服务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建成应用于广播、电视、声讯、短信等发布渠道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加工制作系统。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

20

350

2

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建设农业气象监测信息数据库、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农业气象综合探测服务基地。开展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气候可行性论证、特色农产品产量预报等气象服务。通过开展实验,研究茶叶、中药材、香菇等种植过程中,低温、连阴雨、强对流天气等灾害性天气对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制定气象灾害等级标准;并开展种植气象灾害保险理赔工作。

100

3

推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工程

建设暴雨洪涝、大风灾害等次生灾害的分析和预报预警模型,建成气象灾害分灾种的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学校、进单位、进村入户”行动。

10

4

着力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建立针对各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发展基于影响的专业服务业务,为交通、商贸、旅游、电力等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气象服务。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互动式气象平台。

20

5

加强局地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服务能力

建设一部移动天气雷达,提高对中小尺度强降水等局地性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200

三、生态气象保障工程

1

生态气象服务平台

建设完善酸雨、大气成分、大气负离子、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观测系统,初步建成生态气候地面观测系统。建设生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分析系统,建立行业(部门)气象监测信息集成显示和信息共享平台。开展雾霾、沙尘和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的预报预警服务。

200

280

2

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平台

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分析系统;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点。

80

四、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1

气象科普服务平台

结合已建成的气象科普馆,开展建设气象主题公园,重点突出气象文化的融入,集气象科普、观光、休闲于一体,使群众能在休闲中轻松了解气象文化,知晓气象知识,掌握气象防灾避险的基本要求。

100

100

合计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