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磐安县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9年2月17日在磐安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磐安县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县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8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宏观经济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三大战略,以构建“品质财政”为目标,以科学理财为抓手,扎实推进创业创新,财税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圆满地完成了县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8年财政收支预算,有力地推进了我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全县一般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2008年,全县实现一般预算总收入4939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81%,比上年增长13.16%。其中,上划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中央“四税”2410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64%,比上年增长14.09%;地方财政收入2528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02%,比上年增长12.29%。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1、税收收入2117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12%,比上年增长13.54%。其中,增值税25%部分608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20%,比上年增长11.97%;营业税收入770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4.67%,比上年增长14.17%;企业所得税40%部分187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5.56%,比上年增长13.53%;个人所得税40%部分201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5.86%,比上年增长30.91%;城市维护建设税110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4.79%,比上年增长6.43%;其它地方各小税收入164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92%,比上年增长33.41%;耕地占用税35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6.67%,比上年下降36.59%;契税38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76.80%,比上年下降12.33%。
2、非税收入411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4.72%,比上年增长6.28%;其中,专项收入82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2.35%,比上年增长17.09%;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33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74.69%,比上年下降16.44%;罚没收入185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1.81%,比上年增长24.82%;其他收入8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1.25%,比上年增长21.92%。
(二)全县一般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2008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25286万元,加上增值税、消费税和“两个所得税”的净返还3504万元,省财政体制等各项补助14590万元,合计可用资金43380万元。全县安排财政支出4338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加上省财政专项补助和上年结转支出23749万元,全县财政总支出67129万元, 净增支出7359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2.31%,教育、科技、农业支出符合法定增长比例。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534万元,比上年增长6.30%,其中县级预算安排9195万元,实际支出919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2、国防支出33万元,比上年增长17.86%。
3、公共安全支出5702万元,比上年增长20.55%,其中县级预算安排3739万元,实际支出373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4、教育支出15869万元,比上年增长12.54%,其中县级预算安排11545万元,实际支出1154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5、科学技术支出1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2.38%,其中县级预算安排1202万元,实际支出120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813万元,比上年降低8.06%;其中县级预算安排933万元,实际支出93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90万元,比上年增长33.87%,其中县级预算安排1876万元,实际支出187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8、医疗卫生支出4014万元,比上年增长47.14%,其中县级预算安排2130万元,实际支出213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9、环境保护支出1447万元,比上年降低43.17%,其中县级预算安排426万元,实际支出42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732万元,比上年降低10.35%,其中县级预算安排880万元,实际支出88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11、农林水事务支出9133万元,比上年增长34.96%,其中县级预算安排3957万元,实际支出395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12、交通运输支出192万元,比上年降低25.87%,其中县级预算安排107万元,实际支出10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13、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2395万元,比上年增长28.90%,其中县级预算安排1103万元,实际支出110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14、其他支出6287万元,比上年降低0.79%,其中县级预算安排6287万元,实际支出628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完善扶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出台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推进“三大战略”的实施,促进全县经济难中求进、平稳增长。一是全面调整和优化支农惠农政策。紧紧抓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重点,制订出台了扶持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多项支农惠农新政策,调整了下山移民、示范整治、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整理开发、粮食综合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等财政补助政策,支农惠农的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同时,着力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用水工程、农民培训教育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项目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县财政支农支出9133万元,比上年增长34.96%。二是全面兑现扶持工业经济政策。安排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新城区、磐安工业园区和三个县级工业功能区的平台建设;兑现扶持工业经济发展政策奖励资金3121.71万元,鼓励企业创业创新,做大做强;及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全年减免土地使用税、房产税110万元,企业所得税43万元,水利建设专项基金15.31万元,临时性下浮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免收社保费310.92万元,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增强抗“寒”能力。三是全面落实促进三产发展的政策。大力实施“旅居兴县”战略,兑现财政奖励资金300万元,积极支持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深入研究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服务业的财税政策,完善第三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2、加大资金筹措,不断壮大地方财政实力。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对我县的影响,扎实推进依法治税,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五费合征”,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是税收收入持续增长。面对企业产销不景气、房地产和重大建筑项目回落等不利局面,及时调整征管思路,通过“加强管理、优化服务、挖掘潜力”促增收,实现了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确保了年度收入计划的顺利完成。全县国地税总收入达到43832万元,比上年增长14.45%。二是非税收入平稳增长。抓好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全面推开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不断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全年完成非税资金收入4111万元,比上年增长6.28%;完成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170万元,比上年增长36.33%,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教育附加、文化事业费、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规费1667万元,比上年增长16.41%。三是加强农业税收征管。贯彻落实新耕占税条例和契税征管政策,加强部门协调与协作,及时掌握国有土地出让和耕地用地审批信息,严格执行农业两税 “先税后证”管理办法,切实加大农业两税欠税催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全县完成耕地占用税357万元,契税384万元。四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完善引资考核奖励政策,鼓励各单位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全年争取项目专项资金27613万元,比上年19543万元增长41.29%,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3、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改善民计民生。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保障、就业就学就医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为重点,切实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暂行办法,人均筹资标准从72元提高到100元,并提高了报销比例,增加了乡镇卫生院门诊报销20%的制度,参合群众受益面达到95.87%。加大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投入,城镇、农村低保对象月标准分别提高24元和15元,受惠对象达3831户5202人。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的扶持力度,发放了城镇“4050”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110.78万元。落实专项资金,完成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及时拨付救灾资金800万元和医疗救助资金100万元,防止群众因灾致贫、因病返贫。二是加大教科文支出力度。免除中小学生19605人学杂费216.26万元,减轻了学生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中学日常公用经费生均标准分别增长了70元和120元,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实行县财政统一保障的基础上,将教师住房公积金补助比例从8%提高到11%,新安排教师人均3000元年终考核奖,并对农村教师发放了任教津贴;建立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县财政配套维修专项资金200万元,完成了36个维修改造项目,另外还化解了教育债务2058.8万元。科技投入1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2.38%,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了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顺利实施。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81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建设和农村文化繁荣工程等十大新农村文化项目建设,推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三是加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支出力度。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趋缓、国有土地出让减少、政府项目融资及周转困难的情况下,统筹落实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11195.35万元,为83个政府性重点建设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4、强化监督管理,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稳步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乡财县管、医财县管、校财县管”等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公共财政管理制度。一是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包括全县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和十所县属学校在内的 82个单位和20个乡镇,实行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进一步增强。实现县乡财政联网,从9月起“乡财县管”票据资料全部推行了网上审核,县对乡镇财政管理的监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并降低了乡镇行政成本。改变学校的预算管理模式,实行了学校经费财政直接拨付,各学校的经费支出需要得到有效保障。建立“医财县管”财务总监制度,完善了医疗机构的财务支出管理监督机制,“医财县管”工作逐步得到深化。二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国资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与职责,为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按照产权、调配、处置、收益“四个集中管理”的原则,加强国有资产盘活工作,对3宗国有资产开展了公开拍卖,收入524.3万元;组织公开拍租5次,10个单位的88间房屋年租金总额达162.11万元,年租金收入比单位自行出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利用现有的闲置资产,为县科协、县招生办、县残联等单位落实了办公用房,提高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三是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规范和完善了政府采购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政府采购实际采购金额3201万元,比采购预算减少财政支出501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3.53%。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坚持“概算、预算、决算”三审核制度,共审核政府性建设项目232个,审定资金10458万元,核减资金1374万元,核减率达到12%。扎实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收支专项检查,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管理行为,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四是加强财政间歇性资金调度管理。财政部门争取省财政国库调度资金35216万元,比上年实绩25578万元增长37.68%,扩大了财政可调度资金规模;开设财政集团账户,对以往留存在各单位的资金实行统管统付,通过协定存款利率、实行存贷挂钩考核等方法,使财政资金活期存款利率从千分之0.72提升到1.53,金融机构对政府性贷款月执行利率从基准利率上浮70%压缩到上浮20%左右;利用财政集团账户间歇性资金归还了教育系统、土地收储中心等单位的银行贷款7000万元;通过调度财政专户资金为新城区、交通局、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单位办理银行转贷8050万元。财政间歇性资金的科学管理和调度,共计压缩了政府性建设项目贷款9000余万元,节减财政性利息支出1550万元,理财增效工作成效明显。
各位代表,2008年的财税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宏观经济形势和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影响,财政收入增势趋缓,明年收入保增长的难度很大;在扩大内需的宏观背景及县内国土出让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增加政府性投资,保障重点项目支出的压力进一步加重;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扎实推进,财政支出的刚性不断增强,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后,压缩一般预算支出任务重、压力大,等等。所有这一些困难和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解决。
二、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
按照县委的战略部署以及对经济、财政形势分析,2009年全县财政地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 “保稳”与“促调”相结合、“增收”与“节支”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品质财政”建设,不断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切实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努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2009年预算编制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保有压、收支平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拟安排全县2009年一般预算总收入5199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5.25%,其中县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06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02%;按照省对我县调整后的财政体制计算,预计全县可用资金46350万元,拟安排全县2009年财政支出预算4635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6.85%,达到全年收支综合平衡。
(一)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预算安排
1、税收收入2255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6.49%。其中:增值税25%部分62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96%;营业税收入836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8.52%;企业所得税40%部分20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6.44%;个人所得税40%部分22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9.13%;城市维护建设税119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30%;其它各税收入178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8.21%;耕地占用税4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2.04%;契税42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9.38%。
2、非税收入451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9.71%。其中:专项收入9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8.56%;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45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8.45%;罚没收入206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0.99%;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1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2.36%。
(二)财政预算支出主要项目预算安排
1、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9468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5.59%;
2、公共安全支出3768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05%;
3、教育支出1236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06%;
4、科学技术支出1292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49%;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98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6.97%;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6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46%;
7、医疗卫生支出2518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1.61%;
8、环境保护支出456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04%;
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43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16%;
10、农林水事务支出425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40%;
11、交通运输支出115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37%;
12、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495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6.91%;
13、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684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6.88%。
14、其他支出6987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5.74%。
(三)基金收支预算
2009年安排财政基金收入1321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4.19%。其中:地方教育附加收入65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62%;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72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9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14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0.24%;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17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5.04%。
2009年安排财政基金支出1321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6.39%。其中:教育支出65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64.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8.64%;农林水事务支出72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95%;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7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5.04%。
三、关于2009年财税工作的主要措施
1、以保稳促调为立足点,大力扶持县域经济发展。认真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和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对我县的影响,充分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金融政策,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格局。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扶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中心品牌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贴息的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低收入农户创业。二是大力扶持生态工业经济。优化对工业区块的扶持方式,促进金磐开发区、磐安工业园区和新城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产业集聚;贯彻落实经济发展导向政策,积极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我县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落实税费减免或缓征等措施,切实增强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坚持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制度,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三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以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为契机,转危为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我县三次产业结构。鼓励发展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旅游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服务业加快发展,优化收入结构,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制订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优惠政策,重点鼓励货运业务从工业企业产销环节中分离,助推我县现代物流业和规模以上货运企业发展。
2、以增收节支为切入点,确保财政收支综合平衡。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拓宽增收渠道,适当控制支出规模,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一是精心组织各项收入。正确处理“涵养”和“征收”的关系,发挥财政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主体作用,按照“抓大、控中、定小”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各地方小税种的征管,切实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充分调动工业园区、乡镇和部门抓好增收节支工作的积极性,切实增强科学理财能力;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绩效考核办法,全面落实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切实提高财政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二是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整合政府性融资平台,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学校以及改制单位国有资产的收储、盘活工作,加大国有土地出让及欠款收缴力度,探索建立工业用地成本管理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充实财政实力,支持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抓住“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政策机遇,针对国家、省出台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补偿、产业发展、保障民生等方面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政策研究和对接,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重心,充分调动各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积极性,努力增加国家、省级补助份额。继续做好省财政国库调度资金的争取工作,增强我县财政保障能力。四是控制财政支出规模。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的意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对行政性开支的监管,严格控制会议、考察和接待等经费开支,公务经费比上年压缩5%,专项经费实现零增长,公车购置停批一年。
3、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遵循“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向农村农民、向低收入人群、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进一步加大保障民生力度。加大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城乡文化体育等事业投入,确保当年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不少于三分之二;完善财政补助政策,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健全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支持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集中供养制度;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加大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推进生态县建设;财政支出继续向下山移民、示范整治、农民饮用水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支农惠农工程倾斜,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大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确保公检法司正常运转的经费支出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需要,支持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信访、重大事故防范和处置所需资金,保障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三是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在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基础上,按照“预算安排一部分、土地出让金落实一部分、国有资产盘活一部分、银行贷款解决一部分”的思路,创新融资方式,扩大融资渠道,想方设法筹措建设资金,确保全县十大重点工程和十大重点实事的顺利实施。
4、以管理服务为着力点,努力构建财税支撑体系。按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要求,不断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以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支撑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健全预算管理体系,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扩大到二级事业单位;开展新一轮乡镇和工业园区财政管理体制调研,逐步建立起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保障有力、管理有效的县镇乡财政体制;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加大历史性债务消化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管。加强会计核算的日常监管,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行为;完善内外并重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和制约机制,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提高绿色节能产品采购比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制度,强化政府投资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强项目稽核,严防政府投资项目超概算、超预算、超决算。三是进一步强化财税服务职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努力提高部门亲和力和政府公信力;加强政策服务和业务指导,引导各部门认真履行财政资金使用管理职责,提高管理质量,确保财政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促进各项行政事务和社会事业建设运行顺畅;积极开展纳税人服务需求调查,多渠道宣传税收知识,提升公民对税收法律法规的遵从度,降低纳税人的涉税风险,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2009年的财税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县委的各项重要部署,切实执行本次大会作出的决议,克难攻坚,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努力完成财政收支预算,为推进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