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磐安 > 磐安简介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县级

唱曲班

发布时间: 2015-01-19 09:17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分享:

  “唱曲班”形成于清中期,起源于农村戏班的后场乐队。当时,有些戏班请了师傅,学成了戏,但由于戏装行头租借不到等原因,不能出台演出,就在某个堂屋或门堂摆开乐器敲打吹奏演唱一番,让大家热闹一下,这就是最早的“唱曲班”,后来逐渐形成了可以单独表演的唱曲班艺术。唱曲班主要在冬季空闲时节及春节元宵等时候外出表演,主要是闹花台唱婺剧,也参加重大节庆活动或庙会助兴表演。每逢村民家中有红白喜事或贺寿等,有的也要请唱曲班去助兴凑热闹,一直流传至今。

  曲班演唱不需要舞台。演员和乐队相兼,即一个人既吹打乐器又要唱戏。演奏的乐器有大胡、二胡、笛子、唢呐、锣鼓等,一个人要唱几个角色,边唱边奏乐,没有动作表演,唱的内容是婺剧曲本,如《百寿图》、《梨花斩子》等。曲班演唱的时间是古历春节或者元宵期间(其他迎案、喜庆时候也有,但是极少见)。

  演唱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随着游行队伍边走边唱,演员把乐器背在身上或者拿在手上演奏,唱曲语,缓步行进。二是小型坐唱。元宵期间,曲班到各村,让农户拿几条凳子,艺人围坐成圈进行演唱,这种形式时间不长,经常唱小型剧目(折子戏),唱完后,观众给曲班送红包,然后又到另一地方去唱。三是大型坐唱。为了闹元宵,有些人出钱请曲班去唱一场,约有三、四个小时。一般在夜里,先器乐合奏闹头台,接着唱拆件,然后唱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