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行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清朝民国时代在磐安广为流传,各地庙会及各种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都要表演,一直流传至今。
三十六行是一种踩街表演节目。
表演时顺序:由青壮年扮成王公将相,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人物进行演出,具体是先由4个毛蚣旗带头,再是三十六行业,按大小顺序排列,(瓦匠、石匠、泥水匠、木匠、桶匠等)进行表演。(1)开路先锋:一个人用一条绳,两端用铜线吊着,一边走一边甩。(2)敲大锣:二人各拿一面锣敲打。(3)乐队:6个人吹打,其中二人吹唢呐,一人敲小锣,一人打鼓,一人敲大锣,一人打钹。(4)由众人分别装扮成烧炭、做瓦、泥水、木匠、种田、篾匠、铜匠、铁匠、银匠、裁缝、讨饭、贼、串棕、算命先生、打花鼓、钓鱼、道情、剃头、雕花、油漆、箍筒、骆驼班卖膏药、罪人押差、和尚、捉蛇、教师、风水先生、结猪、山人、轿夫、做戏、做生意、屠夫等等形式。烧炭人穿一条背带护裙,拿柴刀一把,担一双炭篮;做瓦人围一条护裙,背瓦筒、瓦架与锯;做泥水的手拿砖刀与砖刮;木匠拿锯、斧头与角尺;篾匠拿锯、篾刀与尺;铜匠担小担头,小风炉;铁匠担小风炉、铁锤、铁榔头;银匠担小担头;裁缝师傅手拿装有剪刀与尺子的布包;讨饭人提一火笼,火笼里煨有玉米,并不断地口吹火笼,使炭烧旺一点;做贼的为小花脸,手拿铁锤和撬棒;串棕的手拿棕绳;算命先生背帖子;打花鼓的手拿小锣;钓鱼者留有短胡须,穿白色短裙,背钓鱼竿与竹篮;唱道情者背道情筒与夹;剃头者提一只剃头箱;雕花者手拿小斧头与凿;油漆者拿油漆筒与刷子;箍筒者拿平刨与斧头;罪人押差由一人穿“兵”字衣服当押差的,一人带手拷并背木架演罪人;捉蛇者手捉一条蛇,背一篓子;教师穿长衫,围一条围巾,手拿书与笔;风水先生拿一解盘;结猪者在腰间挂一扎刀;山人穿道士衣服,衣服前中心有太极图,头戴道士帽;轿夫穿背夹;做戏的扮一小生样;做生意者手拿算盘与账簿,戴一副茶镜;屠夫拿尖刀与猪钩。此舞蹈包括了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
排在第一个的是砖瓦匠,手持做瓦的瓦筒,接着是农民,肩扛木犁,然后是泥水、木匠、锯板、篾匠、裁缝、雕花、箍桶、铁匠、铜匠、锡匠、打银、石匠、砌路等手艺工匠,扛着或递着本行业的工具(木头制的工具模型),边走边吆喊。官老爷头戴乌纱帽,身穿龙袍,二名士兵开路;教书先生递考篮;学生捧着书读;算命的弹三弦;拆字看相的举着“铁口谈相”的招牌;看风水的背罗盘;凤阳婆取牙虫,唱花鼓、道情、打铜钿鞭边走边唱;背着磨刀石的吆喝“开镜磨剪刀”;还有讨饭婆,搭马桶的。摇船的船家婆,浓妆艳抹。古装打扮,同船家公用划桨划船。周老龙走广东是经商,骆驼班牵着骆驼,为首者呢帽、纺绸衫,手摇铁环。还有道士、和尚和尼姑打情骂俏。三十六行是流行队伍的主体。多姿多彩,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