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磐安 > 磐安简介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县级

土索面加工技艺

发布时间: 2015-01-19 09:00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分享:

  土索面流传我县已经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据年长者说,是明末清初时期,邻县永康的一位姑娘嫁到磐安,而做面的手艺就像无形的嫁妆在当地传承下来,当时以家庭作坊式制作土索面就已形成一种规模,做索面成了当地世世代代的习俗。再据磐安县志记载我县人民的生活习俗“农忙时两干一稀,早餐吃玉米饼、麦粉饼或玉米羹,中餐吃米饭或玉米饼,晚餐吃自做的面条或稀饭。”可知旧时面食已成为当地传统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以后土索面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索面在磐安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六七十年代的大集体时期,百姓生活艰苦、食不果腹,再遇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家里的余粮更是少之又少。那个时期的土索面就成了换粮食的重要媒介,天还没有亮,农户们就挑着昨夜做好的土索面走街串巷,攀山越岭,大声叫卖,一般一斤土索面可以换一斤半玉米,等到换完面通常已是半夜三更,换面之艰辛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再到后来,制作土索面成了当地人的谋生手段,一到冬季农闲时,田里的活都已经歇下,外出的务工者也都回来了,勤劳的村民们便开始制作土索面来卖钱。而在很早以前,土索面可以算作是区分贫贱富贵的标准,一个村子只有几户富裕人家才有存放,是专门招待贵客的稀家珍馐。如今土索面早已摆脱了富贵的身份,成为农村的家常便饭,既可作待客烧点心用,又可作馈赠礼品,还是寿宴上不可或缺的一种食品,正所谓贺寿必要送长寿面(土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