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是旧时磐安农民离不开的劳作用具,原材料为棕榈树皮,需要用5-7斤干棕丝,通过上万针串制而成。在山区磐安的田里乡间,房前屋后种着许多棕榈树,为蓑衣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在旧时以农耕为生的磐安,农民们天晴落雨都得出去劳作,天晴戴斗笠,落雨穿蓑衣,它跟锄头一样,是每户农家劳动必备用具。
据《磐安县志》记载:“1990年竹木加工业及棕藤草制造业产值340万元。”在过去的八九十年代,磐安的交通较为不便,加工产业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于就近取材,而那个时期棕藤草制造业的繁荣,则侧面说明了磐安原材料的丰富,所以蓑衣在磐安的传承有着先天的资源条件。
蓑衣制作俗称“串蓑衣”,在磐安有着悠久的历史,磐安的蓑衣有着江南水乡蓑衣的独特风格,针脚细密,编织厚实,不仅是防风挡雨的雨具,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也是山里人过冬的“棉衣”。
蓑衣作为原生态的载体是独具代表性的,取材天然,气质古朴,对于以发展原生态旅游为主的磐安旅游业具有推动作用,间接推动磐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了促进磐安乡土文化发展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化纤产品的出现,轻巧易带的塑料雨衣将笨重不便的蓑衣挤出了历史舞台,农村已不多见,城里更是难觅踪影,“串蓑衣”这门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技艺,更待发扬传承。
串蓑衣这门技艺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一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宏扬民族民间工艺,推动文化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