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277392082489/2021-53069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发改局 | 生成日期: | 2014-10-30 |
建立健全"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为了适应满足"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有计划地整体推进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根据磐安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简要回顾
从1988年开展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以来,我县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建立了一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城乡统筹,以低保为基础,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为支撑,以就业为根本,以社会救助帮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适合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就业形势整体保持平稳。近几年来,我县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积极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把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促进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近年来全县下岗人员全部出中心,实现下岗失业的并轨,再就业实现由政府安置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我县在突出抓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同时,就业工作重心已逐步向城乡统筹就业转移,促进失业人员和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基本到位,初步建立起了统筹城乡的就业工作机制。
--坚持不懈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机制强化基金征缴,逐步确立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险政策体系。几年来,我县坚持以养老保险为龙头,整体推进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使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参保覆盖面稳步扩大,制度运行整体保持平稳。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提高。
充分发挥工伤、女工生育保险的社会调剂职能,分散了用人单位、企业的风险,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社会统筹作用。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健运行。我县从2001年开始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到2004年底建立起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额医疗补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近几年来,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医疗保险有关政策不断完善,医保待遇标准逐步提高,保障对象也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扩大到所有就业的城乡劳动者,整个制度运行比较平衡。
社会保险基本情况表
项目 | 参保人数 | 年 平 均缴费基数 | 缴费比例 | 基 金总 额 (万元) | |
单位 | 个人 | ||||
基本养老保险 | 10955 | 10267 | 14% | 8% | 8265 |
基本医疗保险 | 10500 | 16800 | 9.20% | 2.43% | 1866 |
失业保险 | 10507 | 10800 | 2% | 1% | 857 |
工伤保险 | 4943 | 7195 | 1% | * | 270 |
生育保险 | 2947 | 4436 | 1% | * | 120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38717 | 1313 |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164400 | 40 | 8265 |
--构建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孤寡老人集中供养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同时加强优抚安置、灾害救助和社会福利慈善救助工作,建立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
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高了救助标准,对低保对象就业、务工、收费、子女就学、参加合作医疗采取更优惠的政策。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出台了有关政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进展良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取得成效。我县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由政府、企业和再就业基金"三三制"进行保障;失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基本建立。
--严格劳动执法,积极建立劳动关系长效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近几年来,我县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宣传,积极营造劳动执法环境,及时化解各类纠纷矛盾。一是加强劳动执法。牢牢抓住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条主线,重点解决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这两个难点,坚持开展"春雷"、"春苗"和"春雨"这三个专项检查行动. 二是完善长效管理。实施了联系企业制度、劳动纠纷预警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劳动纠纷应急处理机制等,将劳动管理的关口进一步前移。
从总体上看,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较好地发挥了社会发展"稳定器",经济发展"安全网",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的作用,为深化我县企事业单位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十五"期间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困难问题,主要有: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覆盖窄,保障水平低,扩面难度大;基金监督监管不够规范;农村合作医疗收费难矛盾突出,部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积极性不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机关事业和企业及不同群体人员之间社会保险、待遇存在巨大差距、矛盾突出;乡镇、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不完善。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十一五期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宏观背景预测分析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制度确立向制度完善过渡的关键时期。我县劳动保障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将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抓住促进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劳动关系与收入分配三大主题,形成与"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举措。虽然"十一五"时期面临许多困难和一些不确定因素,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宏观背景总体是机遇大于挑战。
--经济快速发展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利条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使我县有条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将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贯彻落实到位,整个社会观念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预计今后5年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将逐步在各类企业中推行,这就可以迫使企业不得不认真地对待职工的社会保障,改善工作环境,这不仅有利于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推行,有利于改善就业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改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
--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到位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良好发展平台。从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职能看,我们过去比较偏重前两项职能,而后两项职能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到位的。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公共资源的投入和支持。虽然近几年我县在社会保障事业上投入是巨大的,但受经济条件制约,总体上仍显不足。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今后5年随着公共财政的建立完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将更有条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支出和增长机制,这又为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县为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社会保障干部队伍,健全了组织网络,这也为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坚强的制度和组织基础。
--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制约我县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除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瓶颈就是城乡二元分割。近几年,我县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目前的城镇化率仍然不高。可以预计,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在收入提高的同时,更多的人将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在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打通的情况下,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参保规模、收支平衡上将迎来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
(一)今后五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眼于贯彻落实我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三大战略、建设平安磐安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思想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捉进就业的公共服务,到2010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就业机制,使所有城乡劳动者享有均等、公平、一体的就业机会;基本建立起分类统筹、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合理有别、资金多渠道、运行规范化、服务社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筹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使得城乡各类困难群众均能享有一定水平的救助保障。
(二)主要工作目标及主要举措。
1、社会保障"十一五" 主要工作目标:
项 目 | 单位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新增就业岗位 | 人 | 1450 | 1600 | 2000 | 2400 | 增20% |
农村劳动力转移 | 人 | 3600 | 4000 | 4400 | 5000 | 增10% |
职业培训 | 人 | 5200 | 5350 | 5500 | 6000 | 增10% |
养老保险 | 人 | 11900 | 12300 | 12700 | 13100 | 全覆盖 |
医疗保险 | 人 | 10900 | 11000 | 11100 | 11200 | 全覆盖 |
失业保险 | 人 | 10500 | 11000 | 12000 | 12500 | 全覆盖 |
工伤保险 | 人 | 6600 | 7200 | 7800 | 8400 | 全覆盖 |
生育保险 | 人 | 3600 | 4200 | 4800 | 5400 | 全覆盖 |
失地农民保险 | 人 | 1200 | 1400 | 1600 | 1800 | 参保率80% |
农村合作医疗 | % | 91% | 92% | 93% | 94% | 95% |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 应保尽保 | 应保尽保 | 应保尽保 | 应保尽保 | 应保尽保 | |
城镇失业率 | % | 3.5% | 3.8% | 4.0% | 4.5% | 5.0% |
2、实现工作目标对策与措施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总量稳步扩大,就业形势保持平稳。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确立"就业优先"原则,通过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总量。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公共事务上来,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要通过发展个私企业、中小企业、服务业、来料加工业和鼓励灵活多样的就业等形式增加市场就业岗位,建立小企业基金,提供申办、贷款、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全方位政策扶持;以新城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园区建设,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做好政府购买岗位工作。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根据不同群体就业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扶持。建立就业困难人员长效就业援助机制。充分利用社区工作平台,建立一支由社区专兼职人员、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热心公益事业人士组成的就业援助员队伍,提供就业政策、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全过程结对指导帮扶;大力开发适合困难人员的社区就业岗位,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供岗机制,通过岗位援助、税费减免、创业基金、社会保险补贴和免费职业介绍、减免职业培训小额信贷等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统筹考虑城乡就业,多渠道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充分挖掘企业、磐安工业园区、金磐开发区、新城区就业潜力,在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同时,鼓励企业、工业园区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注重中青年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扶持,鼓励发展特色种养经济,提供资金、技术、市场销售等全过程的政策帮扶。加强劳务输出,发展来料加工。进一步完善"三三制"就业格局,充分依托义乌、永康市场优势壮大发展来料加工队伍。
加强完善劳动事务代理、劳务派遣和劳务综合保险我县特色工作。
--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按照"三个统一"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就业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把就业服务网络覆盖至所有社区和乡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就业服务综合联动;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指标体系,以更准确地反映我县城乡就业整体状况,为制定和完善就业政策提供科学而准确的依据;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严格实行招录用备案登记、失业登记,规范招录用行为。完善就业市场一体化机制,努力实现"三个统一":一是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对城乡劳动力统一就业登记,建立劳动力资源库;二是加快实现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从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平等;三是城乡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培训、就业登记、职业介绍、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
--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提高培训促进就业的效能。完善培训网络,加强培训与就业的衔接,大力发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输出培训",鼓励企业自主培训,鼓励自学成才,科学设置培训专业,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缓解用工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建立就业预测评估机制,根据我县产业用工需求,指导、引导培训机构面向市场,科学设置专业和工种,加快培训、培养紧缺工种技工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多方筹集社会资金,加大对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设施、实验实习设备的投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进一步落实培训基地和经费,创造条件建立一所技工学校;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加强试题库建设,严格考试纪律、考核程序和考核标准,严把培训质量关。整合各种培训资源,按市场化、社会化要求,"以就业指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为目标抓好各项培训。重点做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
--改善就业环境,依法加强劳动管理,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严格劳动合同制度,规范企业招用工行为,加大对欠薪、非法用工和不参加社会保险等行为的执法力度;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推行工资协商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确立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实施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工程,建立企业劳动保障信用等级,将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引入外贸等部分行业的劳动管理,引导和促进企业规范劳动管理行为;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积极推行集体劳动合同;改革劳动监察体制,以贯彻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契机,建立县乡一体,分工明确,职能延伸到基层的劳动保障监察垂直管理体制,切实加强监察执法机构队伍建设。
(2)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稳步推进基本全覆盖,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到2010年,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基本全覆盖,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稳步增长,基金征缴率保持93%以上,多渠道筹资机制进一步完善,个人账户开始逐步做实,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全县医疗保险实现基本全覆盖,基金保持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基金征缴率保持95%以上;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全覆盖,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与养老保险基金保持同步;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保险五险合一征缴。
--实施"五险合一"扩面征缴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运行体系。针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分散征缴、分险支付的现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立"五险合一"的基金征缴运行管理模式,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操作程序,统一缴费基数,统一核定办法,集中受理业务。建立"五险"统一征缴,分险支付的业务运行模式,地税部门统一征缴"五险"基金,实行"五险一单、一票征缴";整合"五险"信息系统,清理调整有关数据库,实现同人同库。
--加快推进"金保"工程.按照金保工程总体目标,分期推进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到2010年,实现对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全过程的管理,实现从以参保单位管理为主向以参保人员管理为主、从专管员式管理向柜员式管理、从分险种单一管理向各险种综合管理转变,同时实现与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系统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技术支持能力。以社会保险基础信息库的数据集中化、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建立县社会保险数据中心(信息中心),统一管理全县社会保险数据,统一维护、统一备份。以五险合一为目标,开发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公众提供统一服务,推进社会保险网上办公。
--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保基金监管委员会作用.强化劳动保障行政监管,出台社保基金监管办法,明确基金监督内容、监管方式。劳动保障、财政、地税、审计、卫生、民政、监察、住房资金管理中心、银行、邮政等各部门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对社保基金管理和运行机构执行贯彻基金管理法规和政策情况监督检查,实施对社保基金征收、支付发放、管理和运行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切实做好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工作,对基金进行全面、动态、实时监控。做好稽查反欺诈工作、防止基金跑冒滴漏。
--稳步推进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完善基金征缴机制,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以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在巩固八种人必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抓好中断人员的续保,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基本全覆盖;以贯彻落实《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为契机,理顺各种管理关系,完善基金征缴运行机制;调整和统一缴费基数,拓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确保基金支付能力稳步提高,个人账户逐步做实,切实降低支付风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养老保险政策,研究推行"双低"办法;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完善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加大投入,完善职能,规范流程,逐步实现离退休人员100%社区化管理服务;研究建立参保人员待遇标准补充保险机制,提倡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职工参加商业保险,确保养老金待遇标准适度稳步提高。
--整体推进统筹城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服务管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建立和完善多种保障方式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现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大额医疗补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大病住院为主的、覆盖劳动年龄以外各年龄层次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各类人员,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医疗保障格局;研究不同医疗保障方式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有效办法,使不同医疗保障方式在政策上、制度上、管理上相互衔接;进一步推动灵活就业人员、个体从业人员、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面,逐步实现应保尽保;逐步优化统帐结合办法,提高企业职工个人账户的社会化管理程度。
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系,整体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医保、卫生、药品流通"三改并举"。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完善医保定点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建立"两定"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切实维护病人对医院和医生的选择权;放开零售药店规划布局上的限制,从政策上保障患者持医院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加强医院药品价格管理,调整医药费用结构,遏制流通领域不正之风,进一步降低虚高药价;完善适合我县实际的多形式的医疗费用结算和补偿办法,促进医、药竞争,引导医疗机构推进适应医保制度要求的内部改革,加强成本核算,提高医疗服务的标准水平。
--全面推进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保险,确保收支平衡,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贯彻实施《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依法加强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力争将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雇工全部纳入失业保险;加快工伤保险向各类企业的覆盖,建立工伤医疗定点医院制度,开辟工伤治疗"绿色通道"。全面贯彻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做好劳动保护、事故预防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劳动安全;制定全县统一的女工生育保险制度,将参保范围扩大至所有企事业单位,合理确定缴费年限、待遇标准。
(3)加快构建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孤寡老人集中供养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同时加强优抚安置、灾害救助和社会福利慈善救助工作,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健全困难群众长效帮扶机制,建立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到2010年,全县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保持100%,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巩固在90%以上,五保老人和"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0%以上。
--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做到应保尽保。规范低保对象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同时完善超标退出机制;规范资金保障机制,确保财政对低保资金的支出;规范保障标准,建立低保救助金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低保标准随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规范低保工作管理,确保低保金按月足额发放;建立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性劳动制度,同时加快推进低保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积极推行以"三自"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建设。加大供养资金财政投入力度,将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切实做到供养资金按城市低保标准落实到位,敬老院管理资金落实到位。积极探索敬老院老人由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转变,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开展敬老院规范化管理达标活动,2007年全县敬老院达到县级规范化管理服务单位标准。
--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完善政府补助资金筹集机制,确保政府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到位。放宽被征地农民个人缴费时限问题,进一步提高个人缴费率。研究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与养老保险制度接轨问题,鼓励参保的农民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加快推进参保扩面,2006年前,基本完成2005年之前征地产生并符合参保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的参保工作,新征地产生的被征地农民当年参保80%以上。
--积极探索、加紧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调研基础上,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研究解决现行制度的设计缺陷,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研究农保基金保值增值途径。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巩固在90%以上,参保范围逐步扩大到没有参加城镇医保的非农业人口和外来务工者。完善资金筹集办法,到2010年,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以上,参保范围覆盖除参加城镇医保外的全部人口将个人筹资额度扩大到50-80元,相应增加财政补助,使筹资总额达到农民年纯收入的1.5%(50-100元)。提高补偿比例,建立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进一步整合救助资源,完善救助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乡镇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实行工作机构的合署统一,2007年社区(村)普遍建立社会保障救助网络,2008年建成全县统一的基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网和工作平台。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张文明
成员:陈加升 陈金星 顾正伟 杨保银
陈仙桂 孔德平 陈国仙 陈君明
执笔:孔德平
二00五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