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磐安县政协 >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风采 | 包金亮:手捧菌菇研发,心系生态共富

发布时间: 2023-09-05 15:25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分享:

包金亮,政协第十届磐安县委员会委员、磐安县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磐安县科协副主席、国家级林草乡土专家。

包金亮委员是我县食用菌行业带头人,深耕食用菌领域三十多年,探索出了一条实现环境保护和增收致富双赢的绿色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乡土菌菇专家”。

包金亮委员从小在菇棚目睹父辈花在香菇事业中的心血,了解菇农起早贪黑的辛苦。19岁那年,他正式接手父亲的菇棚时,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动脑子、花心思、信科学、搞创新,在种菇行业里干出名堂。

初期攻坚克难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种植户多,菇种同质化严重,为了寻求突破,他啃知识、学技术、搞实验、攻难关,与大棚形影不离。他把压力和周围的质疑当作前进的动力,不断打破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食用菌种植技术瓶颈,开发了极具开发潜力的“新艺一号”,研发创新了20项国家专利。

中期领头创业  以“科学技术应用成就是极为显著的,它能将匮乏的经济转化为富裕的经济。”为座右铭。2001年,包金亮委员创办了磐安县首家民营食用菌研究所——磐安新艺食用菌研究所,为菇农提供技术支持。随后又创办了磐安县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为我县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生产的先驱,为低耗、高效、优质的集约化生产树立了样板。

后期合作探索  包金亮委员十分注重与专家开展科研合作。2004年,他作为中国技术专家前往日本、韩国学习交流。包金亮委员带着我国传统的菌类种植技术“走出去”,又把外国先进的技术“引进来”。2014年,他与派驻双峰乡的省科技特派员、省林科院博士张晓勉开展“林菌虫生态循环模式”联合攻关,建立双峰乡“林菌虫生态循环示范基地”,被省科技厅授予“浙江省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称号。

包金亮委员在谈及所获成就时说:“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学习。”尤其在创业路上,他不断感受到知识的匮乏和重要,因此不断探寻学习机会。

初遇电大  恰逢2010年,在“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下,磐安电大成为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试点单位,并与县政府联合推出优惠政策招收农民大学生,包金亮立马把握住机会,成为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林管理专业的一名学员。“利用专业课程解决了我创业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遇电大  在专科毕业后,包金亮又报名了本科学习。去年,他再次来到磐安开放学院(磐安电大),报名了园艺专业学习课程,用专业知识研究开发食用菌盆景、建设食用菌观光园,用创新的方式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三进电大的经历,让他不断用前沿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在食用菌基地搬迁重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对食用菌基地进行提档升级,打造涵盖科研、观光、种植、采摘、研学等多个领域的食用菌全产业链。





包金亮委员生于农村,对农业农村有深厚的情谊,在他心中“一个人致富不算啥,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脱贫致富,才是最有意义的!”

发挥“传帮带”精神  包金亮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研讨、座谈、培训等方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帮扶支援,助力本土青年、村民增加农业技能,为全县从业人员免费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在援疆工作中,包金亮帮助当地建立食用菌示范基地162亩,开展技术培训二十余场次,培训1000余人次,切实带动了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变“输血”扶持为“造血”帮扶。

新模式助农  自2011年起,包金亮开始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他向农户免费提供土地、菌种、技术,让菌菇种植坐上“技术快车”。多年来,该公司共接待参观学习人员十余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栽培食用菌3000余万袋,产值近2亿元,让农户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同时结合磐安旅游业发展,包金亮建设了集体验、科普、休闲为一体的食用菌观光园,游客可现场体验认养、采摘、品尝菌菇的乐趣,为我县休闲养生旅游开辟了新路。

生态增收双平衡包金亮牵头制定的浙江省地方标准《林菌生态循环技术规程》,解决了“林菌矛盾”,拓宽了林业和农民的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产业开发”的科学融合。同时他流转林地1000余亩,建设“林菌生态循环标准化示范区”,带动农民发展林下食用菌栽培,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真正做到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