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磐安县政协 > 文溪课堂

文史天地 | 承志桥

发布时间: 2022-09-08 09:55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号【




1


     


承志桥位于磐安县新渥街道宅口村边,桥上石缝中生发而出的木莲藤顺着桥台向阳而生,已把桥栏遮得严严实实。


宅口村地处山区,一条窄溪由西向东穿村而过,于是便有了多座便利村民出行的小桥。承志桥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


承志桥是一座石拱桥,桥下的宅口溪俗称好溪,溪流不宽,缓缓流淌,倒映着一弯如虹的桥拱。单孔的石拱桥不少见,难得的是这座两头落差比较大,北高南低相距约两米。拱桥南北均有石阶,北面踏跺23级,南面踏跺12级,人站在北面桥头抬眼望不到南面的桥头。桥身不长,落差不小,桥面却依然比较平整。


2



据村民回忆,小时候,雨季溪水暴涨,南面的村民常常要到北面避水,山中洪水来得急,大家都要从承志桥匆匆而过。而炎热的夏季傍晚,孩子们就爱带着席子到承志桥上抢占“宝地”,因为晚上在桥上睡觉,凉风习习,非常惬意。


承志桥南北落差这么大,承志桥却稳固得很,300多年来没有经历一次修缮,除了桥头石阶与桥面相接处出现了些许沉降缝隙,基本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老人们把它称作“龙脉桥”,认为它与村子的风水相关。


承志桥桥长18.6米,宽3.55米,高6.8米,小巧玲珑,结构紧凑又不失灵动。高高的桥体跨在窄窄的溪流上,让人不禁好奇它为何能抵挡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承志桥的建造没有动用铁钉、榫卯,从石阶到桥拱、护栏全是用条石铺砌的。其中,拱券用9块条石纵向并列砌筑,桥面用13块石板横砌,石料表面平整细致,两端设护栏,石栏板间有石柱装饰,方形柱头四面有荷花形雕刻。中侧额枋上清晰可见“承志桥”石雕刻字,边上还刻着建桥的时间“清康熙十八年”。


两面桥头与农户挨得很近,尤其是南面。其实,承志桥原本在这一头还有一个特殊的构件——一个直径约10米、四周用石块围成的坡形花坛。它除了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晾晒谷物、药材的空地,更重要的还为承志桥南面承托了落差造成的负重,使得桥体更为稳固。可惜的是,上世纪90年代,因为它离农户家实在太近,被拆除改造了。


北面桥头有一棵树龄超过百年的榔树,初冬时节树叶变红了,掩映着古桥颇为秀美。时间久了,榔树上长出了一蓬蓬当地人俗称的寄生草,对于村民来说也算是宝贝,据说它晒干后泡酒可用于治疗风湿,因而常有村民爬树采摘。


3



说起古桥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故事。这座古桥的位置原本是一根红藤,人们把这红藤称之为龙脉。一次,一位年轻人经过这里,感觉这根红藤很奇特,用镰刀把它一刀砍掉了,让人惊讶的是,红藤里边流出的水是红的,流了三天三夜。在这期间,村民家里的牛羊狗猪叫个不停,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才发现红藤被人砍掉了。村里的老人为了把这龙脉连接回去,就在此处造了这座承志桥。


承志桥还是一处风水宝地。据说,享详太公这一脉出了18个教书先生,可是后来就没出过了。造起了承志桥后,又出了熙正太公,在大清的时候做官,一身正气。


承志桥是村民躲避天灾的保护桥。宅口村的地势南高北低,遇上大暴雨,河水上涨,就容易引起洪灾。1998年发大水,许多村民都往这座桥上跑。


溪水淙淙,岁月更迭,承志桥依然挺立。坚固的拱桥横跨南北,穿越时空,见证了无数酣畅淋漓的劳动场面、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

 



作者 | 范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