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磐安县政协 > 文溪课堂

文史天地 | 永兴桥

发布时间: 2022-09-23 15:34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号【



永兴桥位于磐安县尚湖镇栗树山村边,据《永兴桥碑记》记载,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桥长21.30米,宽4.30米,高8.50米,净跨15米,拱券用条石叠砌,桥北侧落坡设31级台阶,桥南侧落坡设25级台阶,台阶两边用长条石横铺固定,桥面用条石错缝铺砌。桥中两侧用长条石砌实体护栏,金刚墙用条石叠砌,南桥头东侧立有法华经经幢。永兴桥规模较大,气势雄伟,做工考究,构造牢固,保存尚好,2002年被评为磐安县文保单位。


 永兴桥所在栗树山一带东通台绍,北达金衢,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磐安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人多地少,在古代很多乡民从事挑夫赚取脚力钱以贴家用。当地人把土产的茶叶、中药材、木炭、火腿、木材等挑运到东阳横锦或者湖溪一带通过东阳江的南江或北江或放排或竹筏顺流而下至佛堂等地换船中转后源源不绝销往他乡;回程又从外地挑运回各种南北杂货等本地所缺的生产生活物资。再一个食盐,食盐在古代是大宗物资,据《民国东阳县志》记载 “盐,来自台绍”,“金华八邑,金、义、浦、汤则食绍盐,东阳、永康、武义则食台盐。”所以除了本地的挑夫很多来自台绍地区的私盐贩也会避开大道通过这里把盐贩往金华各个县市。南来北往,商旅不绝于途。


《大明一统志》:“大盆山遥望形如覆盆,乃婺江之发源也。”此处的大盆山即今天的大盘山。婺江发源于大盘山麓岭干村茏葱坞龙鸟尖,“山溪曲折遥通谷,沙水淙潺各赴溪。”在沿途汇纳各个山谷的溪水,经十来里行至栗树山村一带河道渐宽水势渐缓,而此处地形两山夹峙,一水中流。桥梁成为跨越两岸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永兴桥的前身一直是木桥,木桥成本低,但是容易腐朽,更容易被大水冲走。栗树山吴氏为久远计,首倡其事,四方募化,集腋成裘,费金千余,易木以石,以通往来。所以永兴桥的命名也饱含了乡民深深的期许。


 永兴桥的构造相较于其他本地桥梁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桥头东侧立的法华经经幢。就全国范围而言,在古代拿来镇水的一般为蚣蝮、牛、宝剑这三样。蚣蝮为龙生九子之一,又名避水兽,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传说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牛一般雕刻成石牛或者铸成铁牛。牛被用来镇水是因为牛五行属土,包含常说水来土掩之义。而宝剑则是因为古人认为洪水是由于蛟龙作怪,所以为了制止洪水,首先要制止蛟龙。宝剑斩蛟龙,在桥洞中心悬挂宝剑,蛟龙就服服帖帖不敢抬头,不敢兴风作浪。用经幢来镇压洪水非常罕见,经幢的内容绝大多数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还有少数刻《心经》或者《大悲咒》的。而永兴桥头所刻仅一面有字,内容为“南无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摩诃萨”。造型虽然古朴简单,但就法华经经幢而言在全国应该也绝无仅有。栗树山一带地接天台,在信仰上深受佛教天台宗影响,法华经经幢正是这种民间法华信仰的活化石。


 其次,台阶两边长条石间用银锭锁固定。银锭锁两头宽,中间窄,俗称“束腰铁”。首先在两块石板衔接处横跨两石开凿出银锭形状的燕尾槽,槽内灌上石灰浆,再将事先浇铸好的铁锭嵌入其中,再用糯米和熟石灰调成糯米砂浆浇灌,这样石板与石板之间就连接得严丝合缝,从而增强了桥梁整体性与安全性。银锭锁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磐安本地桥梁技术史上具有标本意义。



永兴桥落成后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后被列为栗树山八景之一。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今录两首以飨读者:


石桥晓渡


晓看白露冷横江,

印得桥间跡一双。

飞雁不知何处去,

闲看草绿满兰茳。


石桥晓渡


陡绝一虹腰,横跨水之涘。

清晓数征夫,来往不停趾。

问谁学长乡,车马重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