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磐安县政协 > 文溪课堂

​文史天地 | 凤楼书院

发布时间: 2022-07-06 15:02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号【

凤楼书院


1868年,随着外国殖民者的入侵和国内知识分子的觉醒,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有先见之明的知识分子,主张通过办“洋务”兴“西学”来谋求“富国强兵”,他们这一主张催生了部门办学的新形式——以语言、技术和军事为内容的专科学堂。


凤楼书院的创办正赶上这个时代。


同治乙丑(1865),谭明经从四川崇宁来到浙江缙云主持县事,当时缙云著名的书院除县城的五云、金莲,还有仙都的独峰、小仙都的正本、壶镇的崇正以及金竹的美化等。在考察了全县各地的办学情况之后,谭县令对历代缙云知事的政绩甚是佩服,唯一不足处在缙云东部的二十八都。“东乡擅括苍之胜,孕灵毓秀,理学如庆弼、庆朝(缙云金竹庄北宋朱熹的高足),名臣如卢勋、卢点(缙云白竹农家明代走出的官员),科甲蝉联流风未艾,美化之泽长矣”。然而宋明以降,这里却因远离县城地处偏僻并缺少上规模上档次书院,而逐渐落后于全县的办学形势,有碍于甑选、培养当地优秀人才,有必要在冷水一带建造几所书院。适逢下坑正因寺为兵燹所毁,听闻县令有这意向,正因寺的创建者白岩曹氏与冷水吕氏立即申明,愿将百余亩土地捐赠未来书院为学田,并请县令为他们选定合适校址。  

  

 


在考察周边形势之后,谭县令选定了凤凰山西麓的文前畈。黄连山挺秀于东南,龙溪水与西奔的好溪、灵山溪交汇于西岩(狮子岩)。不近村落,环境清幽,地靠溪流取水方便,更兼“修筠碧涧有似武夷,宜紫阳处此盘礡忘归也”。在“清釐田亩通牒大宪”,并得上司允准后,谭县令最后命当地武生吕维城与儒童卢辉煌负责书院的筹建工作。


同治戊辰(1868)春季兴建,越己巳(1869)书院落成。楼房三进,砖木结构,正厅、门楼各三楹,东西厢书房各十,紧挨厢房西侧另建东向附房四。中厅上方有匾额“养正堂”,其义源自儒家教育思想的“童蒙养正”。“童蒙”指对儿童早期的启蒙教育,“养正”指培养学子端正的心性及行为。后厢房“奉文昌(即文曲星)于中,座左右祀名宦,列乐资者栗主于右”。上方匾额“奎璧联辉”中的“奎”为传说中的天上星宿。《孝经·援神契》载,“奎主文昌,虽为武库,实文章之府”,“故奎宿与文昌,学并祀焉”。大门正上方的“凤楼书院”之名为谭县令所起。


书院完工,谭县令再次造访,黛瓦粉墙巍然崭然的校舍让他欣喜异常,在充分肯定这儿人们的办学积极性同时,对当地学子的未来他更寄予厚望。借为书院落成作记时机,他饱蘸浓墨,写下自己的祝愿:“愿有志之士广积义仓宏开书圃,俾游学者息清风于六月,养健翮以三年,颉颃圣贤羽翼经传,而高岡之集朝阳之楼,因署曰‘凤楼书院’。诸生勉乎哉!”


凤楼书院的建造经费,洵为民间集资所得:除正因寺废产一百多亩土地为曹吕两姓捐赠,当地好义士民共输经费二千余緡,吕维城、卢辉煌为建造书院费心劳力外,同时捐建正厅三间。

       
 


书院建成三十余年后,亦即光绪二十八年(1902),校舍拆迁至汴头地(今冷水隔山自然村)后山脚的大樟树下,适逢清政府于此时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于是“凤楼书院”更名为“凤楼高初两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堂停办,与正因寺边上的青云书院一样,结束了历史赋予它们的使命。沉寂三十余年,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毕业于浙江省第十一中学的冷水村吕焕通主持创办凤楼小学,校舍设隔山村吕氏宗祠。学校使用新教材,教唱抗日歌曲,二十八都的办学形势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代,教学宗旨与任务也产生了质的变化。而原书院房舍则在荒废多年后,于1950年土地改革中分配给当地村民,同时被分配的还有曹吕两大家族捐赠的原正因寺那一百多亩土地。凤楼书院的那些人事建筑,在喧闹一时后尘埃落定,再无任何痕迹。



作者 |  卢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