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磐安县政协 > 文溪课堂

文史天地 | 肃公书院

发布时间: 2022-07-28 14:24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号【

肃公书院


翻看《山宅陈氏宗谱》时,翻到第一卷中的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座像倒扣的斗样的石块,“松涧”和“慎独”分别刻在两个不同的平面上。图片的注解是:“此石刻在山泽陈氏宗祠后,刻石年代无法考证。据上辈传说是忠泰公在读书时所留遗迹,原祠中有‘东斋书院’匾额。”如今这位于宗祠屋后的“石斗”已是布满碧绿的苔藓,根本看不出照片上刻的那几个字了,而高挂在宗祠的房梁上的不是“东斋书院”,而是“东斋旧院”。


磐安县山宅村,旧名山泽或三泽,据宗谱记载,后唐时,颖川郡伯象公之子,吴兴王胤之十五世孙仁宠公为躲避战乱,从括苍山迁居到此,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经数代繁衍,村子渐渐形成以溪为界,分作三个居住区的格局,三泽由此得名;同时山宅村四面环山,一溪中贯,山泽大约是说这有山有水吧。因为风水宝地,必出才人高官。就在赵匡胤建立宋代的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本村一名叫陈肃的读书人在山宅村旁的“洗下之原”开基建房,创办了肃公书院,为村里爱好阅读讲学的村民提供了便利。


经过了七十余个春秋,肃公作了古,而书院也已萧条不堪。此时,村里出了个大人物,名叫陈大猷(1198—1250)字忠泰,号东斋,他已是仁宠公的第十三世孙了。大猷自幼好学,与弟陈荣夫一起师从饶双峰,学业大进。然而对大猷来说,求功名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此期间,他和村里几个读书人一起修复了肃公书院,并改名为山泽书院,从此,大猷和伙伴们有了潜心钻研谈论诗书的地方。同时,大猷还召集本村及邻近村的农家弟子来听课,使书院起到了纯化风俗,培育人才的作用。


南宋绍定二年(即1229年),陈大猷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起初他的官衔是缙云县令。大猷为官一方面勤政清廉,一方面注重教化。得知美化村(今缙云县雁门乡金竹村)曾建有书院,朱熹曾讲学于此,从这书院走出了朱庆弼、朱庆朝两位高足,后来书院败落倒塌,大猷见该村民多属朱姓,有朱子遗风,于是以自己三个月的俸金换取房基,开始建造书院。不久,他升迁为两浙都转运使,县尉陈实接过重担,继续建设,终于把书院建成,取名为美化书院。此书院在元前期为全省著名书院之一,至元年间(1335---1340)被毁。


陈大猷在做过几年两浙转运使后迁入六部架阁,最后以吏部侍郎致仕。吏部侍郎是山宅陈氏中最大的官位。他一路做官,一路做学位,他常用朱子(熹)解释经法,吕子(祖谦)和读诗记例,采用大家的言论来丰富自己的思想,编有《或问》一书,又称《尚书集传》,他的学术思想对于宋代学者有很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金溪学派一代大儒。


淳祐二年,即公元1242年,陈大猷的儿子陈存德(宦名谦亨)登上了当年的进士榜,为家族赢得了“父子继登,文学为优”之誉。1247年,陈大猷辞官还乡。此时,他感觉无官一身轻,决定把复兴书院作自己的主要职责,他把书院移到了村口山脚的松林边,此处背山临水,闹中取静,别有趣味。


1250年,一代理学大师陈大猷撒手而去,他告老还乡的日子仅有短短的三年,但这些日子也是他人生中最自在的日子,此时他不必有理不完的繁杂政务,不再有牢肠挂肚的儿女情长。他一方面专心整理自己的文稿,一方面抽空为乡民们说古论今。刻在书院屋后石头上的“慎独”“松涧”四字反映了他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心态——兼有慎独的刻意和松涧的自在是一名书生修为的最高境界。


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书院被扩建成了陈氏宗祠,自此,东斋书院变成了“东斋旧院”。



作者 | 李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