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公共企事业单位 > 投资促进中心 > 规划计划

金华市支持浙婺商创业创新与区域合作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16-12-14 10:10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分享到:

    金华市支持浙婺商创业创新与区域合作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更好发挥浙婺商创业创新能量,再创区域合作发展新优势,根据《浙江省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相关精神和任务要求,特制定《金华市支持浙婺商创业创新与区域合作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是协调各部门、各县(市、区)支持浙婺商创业创新与深化区域合作发展,促进金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计划,是引导市场主体扩大开放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统筹利用资源和市场的重要参考。规划期限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工作成效

  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是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是我省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十二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百姓富裕、浙中崛起”总目标,推动引导浙婺商回归发展、反哺家乡,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发展,合力引进优质项目、优质要素,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1.扩投资稳增长。2012—2015年,我市共引进浙婺商回归产业项目610个,累计到位资金714.59亿元;资本回归项目60个,到位资金140.09亿元;总部经济项目96个;人才科技项目562个。浙婺商回归全部项目到位资金由2012年的120.72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79.87亿元,增长了215%;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全市有效投资的比重从2012年的10.7%提高到2015年的14.2%。 

  2.调结构促转型。突出“五大千亿产业”和特色小镇建设,注重招大引强选优,浙婺商回归项目质量和产业层次不断提高,为调结构、促转型注入“新动能”。2012—2015年,我市共引进阿里巴巴菜鸟、华科汽车、义利动力总成、捷孚传动、中国木雕博览城等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个。浙婺商回归重大产业项目到位资金485.44亿元,占产业项目全部到位资金的67.93%。单个产业项目平均到位资金规模由2012年的0.45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0.73亿元。三次产业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到位资金占比达50.2%。 

  3.促发展惠民生。对稳定我市民间投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就业等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2—2015年,浙婺商回归项目涉及企业662家,实现税收入库数127.03亿元,累计获得省政府土地指标奖励3090亩,财政奖励4000多万元。四年来,我市引导在外婺商回归投资公益项目100余个,捐赠资金近10亿元,对推动我市“五水共治”、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4.强合作促融入。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四省九方、海峡西岸、京津冀、珠三角、中西部、东北等重点地区,鼓励金华企业走出去发展。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类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发展论坛、经贸会展、项目对接等活动,累计组织400多家企业参加大型展会。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对口支援工作,山海协作金华市内新签产业合作项目193个,到位资金65.26亿元;省内各地市间完成产业合作项目369个,到位资金114亿元;完成群众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项目133个,到位资金3466.1万元;培训转移山区就业劳务21673人。落实对口四川藏区和重庆三峡库区支援资金5899万元,完成对口支援项目34个,接受干部挂职锻炼20名。 

  5.强改革优平台。省外浙婺商产业、资本、人才科技、功能性机构等项目回归,促进土地、金融等要素资源的高效使用。推动各地开发区、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和品牌建设,高标准打造了永康浙商回归创业创新园、义乌浙商回归创业园、兰溪浙商回归实验园以及金东区江东工业园——浙商回归园中园等一批浙婺商回归特色产业园区。加大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金华招商网、招商引资项目库、信息库和招商微信公众号等建设。 

  6.优环境聚人心。建立并完善市领导联系市外金华商会制度,已有20位市级领导与市外21家金华商会建立联系。先后举办2届浙(婺)商大会、3次“天下浙商家乡行”活动,广泛宣传浙婺商创业创新重大成果、经验举措、典型案例与先进个人。营造浓郁的亲商、安商、兴商氛围,优化全市投资发展环境,满意率持续提升。通过服务的优化、体贴入微的礼遇与诚恳友善的感召,形成省外浙婺商回归与省内浙婺商投资良性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 

  7.强组织建机制。成立了金华市招商引资和支持浙婺商创业创新促进赶超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招商引资与浙婺商回归工作列为党委政府“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实施“三联系”制度。积极开展“领导带头集中招商”、“浙婺商回归创业创新大会”、等系列活动。先后成立12家在外婺商党工委、14家市外金华商会婺商党支部,在外婺商力量进一步凝聚。不断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双百项目”推进机制、“店小二”和“保姆”式全程服务机制等。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浙婺商回归创业创新和区域合作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 

  1.开放发展拓宽新空间。金义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封关运行,义新欧、义甬舟等开放大通道全面打开,为金华加快建设成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丝路枢纽”提供了良好契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将构建沪杭金发展带,我市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同时我市将打造联通东南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与长江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泛珠三角、环渤海等无缝对接,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大发展机遇,为金华开放发展提供全新的空间。 

  2.深化改革增添新机遇。4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改革试点,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要素支持,金华已成为国家和全省的重要改革试验田,“十三五”期间,改革试点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破攻坚”、五大千亿、特色小镇建设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四张清单一张网”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制度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为浙婺商回归和区域合作发展提供全新的契机。 

  3.平台建设孕育新动力。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都市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金义科技走廊”规划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金华科技城、中欧(金华)生态工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高能级产业平台重点推进,招引大好项目的集聚力、辐射力、承载力不断提升,为浙婺商回归创业创新注入全新的动力。 

  4.回归意愿蕴藏新潜力。金华在外婺商、婺籍人才队伍庞大,工作优势明显。在外浙婺商投资家乡、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企业队伍和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全面推高了回归创业热情,构成促进浙婺商回归创业工作始终不变的有利条件和雄厚资本。特别是以创二代、侨二代、海归青年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浙婺商、婺籍人才,创业激情和创新能力强,日益成为浙婺商回归创业创新的重要新兴力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要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力更准、声势更大、成效更好”为总要求,以“扩量、提质、增效”为主线,大力实施产业回归、资本回归、总部回归、人才科技回归、商贸市场回归、社会公益回归“六大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科学谋划重大产业、布局重大项目、构建重大平台、创新重大政策,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引领、项目推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浙婺商回归意愿选择,满足浙婺商回归合理需求,保护浙婺商回归创业热情。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突出“大、好、高、新”实体经济项目主体地位,突出总部、资本、人才科技等项目回归引进力度,实现全方位多领域回归。 

  坚持机制健全、统筹推进。积极探索浙婺商回归工作新机制、新模式,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优先的工作机制,着力破除浙婺商回归工作中的现实难题和体制弊端。 

  坚持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发挥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强化部门责任担当,突出平台主体作用,调动市政府驻外机构、回归引进办公室、市外金华商会、各类联谊会等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精准发力、服务推进。突出重点区域、产业、项目,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对接。制定差别化招引政策,提升政策服务的精准度。构筑“一个项目一套服务”的项目协调服务推进机制,形成一流服务滚动招引项目回归的社会环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规划实施,支持浙婺商创业创新和深化区域合作发展的理念更加稳固、平台更加坚实、制度更加健全、政策更加有力、领域更加广阔,全面形成浙婺商回归与金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融合、互为支撑的良好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2.具体目标 

  ——总量目标。“十三五”时期,浙婺商回归到位资金总量增速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位资金总量达到全省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力争实现产业回归到位资金1700亿元以上,资本回归到位资金400亿元以上。区域合作不断深入,达成市级经贸合作项目200个,其中与长三角城市达成经贸合作项目70个,与四省九市达成经贸合作项目100个。山海协作达成产业合作项目200个,落实项目到位资金75亿元,落实山海协作新农村建设项目50个,利用展会促销欠发达地区产品10亿元,组织山海协作培训和转移劳动力1.5万人次。落实对口支援重庆市涪陵区惠民项目5个以上,援建资金1017万元(由市本级承担),落实对口支援四川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0个以上,援建资金9120万元(由市本级、兰溪、东阳、义乌、永康各承担1824万元)。 

  ——质量目标。引进总投资超15亿元特别重大项目20个以上,引进企业总部20家以上,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浙婺商回归重大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达到80%以上。按要求完成区域合作、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各项工作任务,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水平。 

  ——拓展目标。推动浙婺商回归领域从现有产业项目、金融资本向人才科技、商贸市场、社会公益等多领域回归拓展,形成产业、资本、总部、人才科技、商贸市场、社会公益事业“六位一体”的大回归格局。形成更加开放、更加互动、更加活跃的区域合作发展格局。 

  ——环境目标。优化浙婺商回归和区域合作发展的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环境,提升要素保障力度,促进金华服务环境满意度的持续提高,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亲商、安商、兴商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大力支持浙婺商创业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第四大都市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充分依托现有省级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等浙婺商回归承接平台,按照“六位一体”发展思路,聚焦五大千亿产业和“2+3+5”先进制造业,积极实施浙婺商回归六大行动计划,支持和扩大浙婺商创业创新成果。 

(一)产业回归行动计划

  1.聚焦重点产业。引导浙婺商回归投资信息经济、文化影视时尚、休闲旅游服务等五大千亿产业项目和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健康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以现代五金、时尚纺织服装、现代小商品产业为特色,以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机器人产业为方向的“2+3+5”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全市特色小镇建设。聚焦国内外500强、央省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等,着力引进一批总投资15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项目和“高优新特”项目,不断提高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比,发挥大好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 

  2.创新招引方式。建立科学的招引体系,委托相关科研单位,组建招引信息研究中心,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招引信息情报研究分析,逐步建立重点招引区域数据库、重点招引行业项目库、重点招引企业信息库,动态把握招引动态情况,制定招引地图,实施精准招引。围绕“五大千亿”产业招大商,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招新商,围绕特色小镇招好商,围绕“一带一路”招外商,围绕产业集聚区招强商。强化产业链招商,通过以大引大、以商引商,引进产业链及配套项目。实行市场化招商,借力境内外专业招商中介机构、商会联谊会、投资促进机构及外来投资者和友好人士,开展招商引资引荐,探索招商引资有偿代理服务。引导抱团回归,鼓励商会组织在外浙婺商回乡开展考察、洽谈合作项目,实现省外浙婺商抱团回归。 

(二)资本回归行动计划

  1.创建资本回归载体。鼓励各级政府联合省内外知名浙婺商共同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或投资主体,并根据投资方向分别设立专业子基金。鼓励省外浙婺商组建特色浙婺商资本回归基金,推动与专业金融机构合作,促进浙婺商资本与我市优质投资项目有效对接。鼓励省内金融机构和私募投资机构创新设立浙婺商资本回归主体的金融产品,有序引导省外浙婺商参与。支持大型浙婺商企业集团发起设立较大规模投资基金或投资主体,补充做强浙婺商资本回归主平台。 

  2.推进项目定向融资。引导省外浙婺商参与各级政府主导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型城镇化项目、国企改革项目、社会民生项目等,广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和引导省外浙婺商资本参与我市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增资扩股及并购整合提升,参与化解地方骨干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鼓励本地上市公司定向融资或公开募集资金用于本地产业发展。 

(三)总部回归行动计划

  1.加大浙婺商总部回归支持力度。继续深化各地浙婺商创业创新园建设,制定出台有竞争力的公共服务和税费优惠政策等总部回归政策扶持体系,大力吸引浙婺商企业总部、市场总部、研发总部、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回归。支持浙婺商企业商会和行会,众筹众创,建设各类产业主题的浙婺商总部经济大楼,集聚高端资源和要素,构建形成创业创新高地。 

  2.发挥现有商务楼宇的承载功能。推动盘活已有中央商务区和商务楼宇的功能,打造浙婺商总部回归的承接载体,大力发展以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分工为主的楼宇经济,吸引浙婺商总部回归,促进浙婺商总部回归与楼宇经济互动发展。 

(四)人才科技回归行动计划

  1.集聚创新要素,引进高新项目。围绕金义科创走廊,掌握了解人才科技资源密集地区浙婺商企业与人才科技资源嫁接合作情况,利用我市浙婺商人才科技方面的优势资源,针对性引导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发挥省内科技创新平台的承接作用,推进浙婺商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回归创业创新。积极引导浙婺商回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组织认定一批浙婺商回归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发展培育,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2.完善创新平台,强化科技合作。以金华科技城建设为契机,紧盯大院名校,大力招院引所,招大引强,全力支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金义都市新区建设为契机,参与打造百里“金义科创走廊”。引导浙婺商联合省内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探索以浙婺商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浙婺商联合高校院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开展国际创新园和国际孵化器建设。引导浙婺商参与打造一批与沿线国家合作的创新孵化器、科技园、产业园,集聚更高层次的海外技术人才、创新团队,借此回归发展。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浙婺商共同参与,在北上深杭等地建立异地孵化区。 

(五)商贸市场回归行动计划

  1.推动金华产品网上行。鼓励企业借助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网易等知名电商平台转型升级。利用区位优势、金义综保区平台优势、产业优势和电商基础优势,推动电商平台在金华设立招采中心,强化金华产品采购。支持品牌企业通过自建、参股等方式建设垂直电商平台和移动端平台。利用外贸电商平台获取外贸订单,并支持有一定外贸基础的生产企业依托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开展面向境外消费者的网络零售及小额批发业务。 

  2.推动金华产品天下行。以“义新欧”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行为契机,推动浙婺商参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国内外市场对接;参与“省外浙商市场采购浙货对接会”,支持省内外市场间、企业间和商户间开展点对点对接活动;依托浙婺商专业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营销网络,推动浙婺商到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开设浙婺货专区、浙婺货名特优产品展销中心和品牌商品经销商或品牌专卖店,扩大金华市场知名度。 

(六)公益事业回归行动计划

  1.推动设立公益基金。制定出台有效鼓励政策,鼓励金华市外商会和有实力的浙婺商企业,建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扶贫助残等领域的公益事业基金,支撑家乡公益事业发展。有序推进各级政府与浙婺商联合成立公益基金,畅通社会公益项目与公益基金的对接渠道。 

  2.拓宽公用事业领域。支持浙婺商以委托代建、收购、合资、合作、PPP等方式,投资参与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鼓励浙婺商参与交通、绿化、环保、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引导广大浙婺商参与“五水共治”等生态环境治理活动。 

  四、高水平推进区域合作发展 

  (一)扩大融入区域合作发展 

  1.全力推进都市区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丝路枢纽、商贸之都、智造强市、文化名城、旅居福地”发展目标,积极推进都市区规划“一盘棋”、基础设施“一张网”和产业发展“协同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体制机制“一体化”发展进程,构建形成金义都市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发展动力,推动都市区“1+9”城市群深度融合,加快金华由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发展。 

  2.积极形成长三角融通市场。把握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抓住“城际高铁”发展机遇,利用好“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区域合作平台,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合作,推进与长三角城市形成融合融通的“共同市场”,促进金华与长三角各大城市在科技、人才、资本、产业等资源要素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融通共济,充分利用长三角城市的科技、人才、金融、产业、商务资源,支撑金华经济社会发展。 

  3.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加快金义综合保税区、义乌陆港新区、浙中公铁水联运港、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商贸和物流平台建设,着力打通“义甬舟”、“义新欧”、“金保东”等对外开放大通道,构建形成金华“东西双向、海陆联动”开放合作大格局。深化国际、国内贸易综合改革,积极推广市场采购、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模式,推进跨区域海关特殊监管区一体化和大通关进程。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义乌国际商贸城、东阳木雕城、永康五金城等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促进形成我市“市内市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商贸市场网络,加快形成我市“买全球、卖全球”国际国内一体的商贸发展格局。 

  4.积极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进一步扩大与长江经济带、海峡西岸、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继续参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四省九方经济区等区域合作组织活动,建立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吸引和利用合作区域的科技和人才、产业和市场、消费和服务等方面的资源要素。积极引导我市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战略实施,支持我市企业走出去,采取兼并收购、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形式,重点开展资源能源、商贸市场、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产能合作和资源要素合作,整合利用优质资源和要素,拓展我市转型发展空间。 

(二)精准实施山海协作扶贫工程

  1.加大山海协作力度。推进义乌、东阳、永康等地与莲都区、磐安、武义等地山海协作的深入对接,加大山海协作资金投入,支持山区交通道路、电力电信、生态环境、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等方面建设,改善山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发挥商会、行业和协会的作用,动员一批爱心企业、爱心单位(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结对资助、送医下乡、科技扶贫、就业培训等山海协作项目活动。深化山海协作常态化机制。 

  2.深化山海协作领域。总结和推广山海协作经验,创新山海协同模式,深化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增收等领域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人才等方面的山海协作,形成常态化协作机制和具体合作项目,重点推进山海协作示范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低收入群众结对帮扶、公共服务事业等项目建设,推进山海协作向纵深领域发展。 

  3.提高山海协作成效。积极开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山海协作精准扶贫,引导和支持义乌、东阳、永康等地企业,积极参与莲都、磐安、武义等山区的特色产业开发,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园、特色农业园、特色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山区生态工业、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依托义博会、五金博览会等展会平台,着力提升“山海协作专区”对接功能,推进山区“来料加工”、“委托加工”业态发展,拓展山区百姓就业渠道,增加山区百姓收入。 

(三)积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

  1.积极实施对口地区支援。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对口支援工作部署,推进金华对口支援重庆涪陵,联合东阳、永康对口支援四川理县,联合义乌、兰溪对口支援四川汶川,从“对口支援促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真心实意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做到“力度不减,资金递增”,着力解决对口地区农牧民居住、教育、医疗、就业等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问题。以提升教育、医疗、产业为重点,积极实施“支教、支医、婺商行”三大行动计划,加大对口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支援力度。 

  2.推进对口地区经贸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鼓励我市企业以商会、行会的形式,主动对接对口支援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基地,积极开发对口地区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着力构建农产品营销、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培训等三个平台,聚力支援对口地区的产业发展、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人才素质能力提升。 

  3.优化对口地区支援模式。建好对口支援信息库、项目库、数据库,提升支援对口地区的信息支撑。推进建立开发区、学校、医院等三个结对,进一步提升对口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教育提升、产业扶持、民生帮扶、人才培训、就业创业、生态保护等六大工程,统筹兼顾造血和输血项目、硬件和软件项目、物质支援和智力支援项目,合理安排,切实增强对口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行动举措

  把夯实平台和引进项目作为推动浙婺商回归创业创新和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自发原则,做实做强现有浙婺商回归平台,创新搭建符合我市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等多方面需要的浙婺商回归承接平台,谋划生成、盯引签约、落地开工、辐射带动一批浙婺商回归项目。 

(一)重大平台

  1.活动平台 

  ——综合性平台。参与两年一届的世界浙商大会、 “天下浙商家乡行”活动,定期召开浙婺商大会,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举办地方特色的浙婺商创业创新交流活动。实施“百名知名婺商”工程,发挥“浙洽会”等重大平台作用。加强市政府驻外机构、回归引进办公室、市外金华商会的浙婺商回归职能,定期举办项目对接活动。 

  ——专题性平台。重点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海外浙婺商集聚区域,着力建立区域合作平台和浙婺商联络服务处。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浙闽赣皖九市经济协作区等区域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参加西洽会、渝洽会、西博会、兰洽会等重大经贸平台活动,举办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活动。长三角地区以金融、信息、总部、旅游合作为重点,珠三角以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总部项目为重点;在京津冀地区,以央企合作、大院名校合作、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为重点;长江经济带要重点盯住重庆、成都、武汉、南京等浙婺商集聚的中心城市,开展驻地产业招引。 

  2.承接平台 

  ——产业承接平台。加强省级集聚区和国家级、省级高新园区或开发区的联动发展,按照园区产业定位着力引进重大及核心配套项目。推进开发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和开发区品牌建设,高标准打造一批“浙婺商回归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专题承接平台。加快推进以省级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的浙婺商回归产业示范区、以市县两级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为形式的浙婺商资本回归平台、以总部经济为特色的浙婺商总部回归基地平台、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的小镇特色产业平台、以公益基金等集聚方式为依托的社会公益回归平台的建设。 

(二)重点项目

  1.产业方向。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浙婺商回归项目重点,推进五大千亿产业、“2+3+5”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六位一体”浙婺商回归项目。 

“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浙婺商回归产业方向 

婺城区 

以婺城新城区为主、乡镇功能区为辅,依托环保小镇等平台,重点安排汽摩配、五金工量具、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功能性机构类重大项目 

金东区 

依托金东新城区、江东工业园、众创小镇、多湖中央商务区、金东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平台,重点安排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建筑、休闲旅游、总部经济、商贸流通、文化创意、功能性机构类重大项目 

金华山旅游经济区 

依托婺文化园、智者寺文化园、黄大仙文化园、云谷小镇等平台,重点安排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信息和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流通等重大项目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 

依托工业园区(高新园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能源汽车小镇)、健康生物产业园及互联网乐乐小镇等平台,重点安排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生物医药、信息经济、文化创意时尚、休闲旅游服务、人才回归、资本回归、综合性总部类重大项目 

金义都市新区 

依托金义综合保税区、中欧(金华)生态工业园等平台,重点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业、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旅游和高端进出口商品交易、功能性机构类重大项目 

兰溪市 

依托兰溪经济开发区、兰湖、浙商创新实验园、新兴产业园、兰花小镇、光膜新材料小镇等平台,重点安排时尚纺织、装备材料、健康医药、信息物流、文化旅游、功能性机构类重大项目 

东阳市 

依托浙江影视产业实验区、东阳市经济开发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木雕小镇等平台,重点安排休闲旅游服务、影视文化时尚、装备制造、磁性材料、医药健康、人才回归、功能性机构类重大项目 

义乌市 

依托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新区、丝路新区、工业园区等平台,重点安排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经济、休闲旅游、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回归、资本回归、综合性总部等重大项目 

永康市 

充分依托现代五金产业集群优势,以浙商回归创业创新园、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区等平台为重点,安排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休闲旅游、资本回归、功能性机构等重大项目 

浦江县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县为契机,以水晶产业园为依托,着力优化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布局休闲旅游产业、文化时尚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性机构类重大项目 

武义县 

依托“温泉名城、养生胜地”城市品牌和温泉小镇等平台,重点布局休闲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特色制造产业、文化时尚产业、功能性机构类重大项目 

磐安县 

按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依托江南药镇等平台,布局休闲旅游产业、医药健康产业类重大项目 

  2.项目管理和推进机制 

  围绕提高“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产率”的要求,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滚动推进。 

  ——谋划生成一批。继续充实和完善浙婺商创业创新信息库,每年精准锁定目标群体,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准,组织各地分类包装设计生成若干项目,精心编制项目推介材料。其中,市级层面重点围绕“五大千亿产业”和“2+3+5”先进制造业、特色小镇筛选一批“大好高”项目在省级层面集中推介。 

  ——盯引签约一批。锁定“十三五”期间重点对接的在外商会会长和重点浙婺商企业,每年组织各地按照“盯人盯企、盯紧盯牢”的要求,继续实施“千万招引行动计划”。落实各级领导领衔盯引机制,认真组织开展走出去招引和请进来考察。继续实施“双百项目”工作机制,每年筛选出100个以上重点盯引项目,季度更新、动态管理,明确联系领导、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实施挂图作战。逐个制定计划书、时间表、路线图,推动重大项目早回归、早签约。 

  ——落地开工一批。每年组织申报浙商回归类省重大产业项目,积极参与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每年筛选出100个以上重点已签约项目,明确时间节点、重点任务,挂图推进。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全程跟踪协调服务机制,开展“店小二”式、保姆式、“四员四心”服务,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建成投产一批。每年跟踪一批已落地开工的浙婺商回归重大项目,随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困难,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 

五、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和工作体系

  1.加强组织建设。加强领导,成立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级“招商引资和支持浙婺商创业创新促进赶超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坚持“一把手工程”和“一号工程”不动摇,扩大开放合作,突出浙婺商回归“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地位,整合全市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工作。进一步健全浙婺商创业创新工作网络,指导市外金华商会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服务浙婺商回归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加强机制建设。按照“六位一体”的招引要求,完善目标任务年度考核,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及其权重结构,提高年度考核的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策马鞭”作用。强化季度督评督查,按照一季度一主题,分片分组开展浙婺商回归工作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强力协调解决,推动招引工作始终思想不松、力度不减,保持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势头。 

  3.加强保障建设。加强支持浙婺商创业创新与区域合作发展工作队伍,强化业务培训,优化人员结构,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培养更多的政策行家、招商里手、服务先锋。强化市政府驻外机构招引职能,充分发挥其招商引资和浙婺商回归桥头堡的作用。加强与市外金华商会等商、协会的紧密联系,发挥驻地招引的“引进办”、“联络处”作用。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在专题研究、经济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预算,确保支持浙婺商创业创新、区域合作、对口支援、山海协作有关工作经费和援助资金安排,保障招商引资和支持浙婺商创业创新“一号工程”和国家、省精准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加大政策和要素支撑

  1.强化政策创新引领。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政务环境。优化落实各类支持政策,加大相关税费优惠力度。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积极研究出台更为有力的浙婺商回归创业创新和区域合作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 

  2.强化要素供给保障。改革资源要素供给机制,加大对浙婺商回归项目的用地保障,及时落实“好新大”回归项目用地安排,切实做好成长型、科技型中小浙婺商企业的用地供给。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浙婺商以参与债券股权合作、认购基金等形式,有效搭建资本合作平台。依托浙婺商服务中心,加快建立面向在外浙婺商的融资对接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3.强化人才科技支撑。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海外创新团队,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加强与海外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侨领及海外高端人才联系,建立海外引才机构联络站,编制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工作联络图。加大高技术人才、高管等个人所得税优惠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创新激励力度,出台科技人才政策。 

(三)推进服务和环境优化

  1.完善服务机构功能。谋划各级浙婺商服务中心建设,发挥政策法规咨询、信息服务、受理代办、投诉处理等职能。搭建支持浙婺商回归引进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建设好浙婺商创业创新信息库、浙婺商回归重点项目库等,搭建信息发布、运行监测等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服务浙婺商的“政务超市”。 

  2.优化项目服务机制。巩固和创新服务浙婺商方式,开展“保姆式”全程服务,当好“店小二”,发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风,对回归项目全面实行“签约—落地—投产—达效”以及全过程跟踪服务,建立健全招商资源统筹协作机制、重大问题会商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限时督办机制。 

  3.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对我市经济形势和重大发展战略、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市情宣传。定期组织国家和省市新闻媒体开展主题化、系列化、常态化宣传,强化舆论引导和投资环境推介。定期推介一批浙婺商回归典型项目、典型企业、典型个人,有效发挥成果展示、经验总结、引领带动的作用,形成政府引领、企业主力、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 

   

   

   

   

   

   

   

  抄送:省发改委,市府办,各县(市、区)发改局、经合办(招商局)。 

  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0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