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乡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发展以生态、循环、优质、高效、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我县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现根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定和浙政办发〔2014〕54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态文明和农业现代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开展治水行动、共建生态家园”为契机,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以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品安全优质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逐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生产方式、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主要目标:力争通过三年努力,采取以“两减少三基本”为重点的工作举措(即减少化肥量、减少农药用量,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无害化回收处理),基本达到“产业融合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清洁可控、产品优质安全、环境生态优美、效益显著提升”的工作目标。到2017年,基本实现农业“两区”、规模种养主体等领域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应用全覆盖,整县域总体达到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要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80%、5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提高85%以上,农作物秸秆、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97%和100%;全县农业标准化实施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产品中“三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50%。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把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资质认定、荣誉评选、政策扶持、项目安排的重要前提,强化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充分调动农业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布局。按照县域大循环、区域中循环、点上小循环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配套,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坚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强化部门资源、力量的整合,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主体、重点环节,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服务,加大专业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形成部门联动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主要工作举措
1.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按照生态循环要求,优化调整种养业空间布局及其内部结构,落实畜禽养殖生态消纳地,形成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物质多级循环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围绕畜牧产业“减量提质”目标,落实县域畜禽生态养殖总体规划,推进畜牧养殖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
2.整治提升畜禽养殖业。一是深化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严格新建规模猪场选址和审批,实行禁养区全面退养、限养区只减不增、宜养区规模适度,控制生猪养殖总量。到2017年全县生猪饲养量从目前的7.7万头调减到7万头。按照“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的原则,建立“一场一册一档”管理制度,落实养殖场(户)主体责任,抓好畜禽养殖整治提升工作。二是推进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设。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场实施技术改造和设施提升,推行生态养殖新技术、新模式,促进畜禽养殖清洁化生产。到2017年全县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80%以上,标准化生猪养殖量占总饲养量70%以上。三是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在规模猪场安装监控探头,建立生猪保险、防疫标识、收集处理、保险赔付挂联制度,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确保病死动物得到无害化处理。
3.推进种养清洁化生产。一是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加强农药监测和市场监管,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大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提高高效低毒新药剂使用覆盖率。到2017年,全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达85%以上。二是优化农业生产用肥结构。加大商品有机肥的生产和推广力度,鼓励有条件主体兴办商品有机肥加工厂,促进畜禽排泄物转化为优质肥源。到2017年全县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8000吨,有机肥占农用肥施用量50%以上。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农业“两区”、规模化种植基地为重点,加强生产指导服务,整乡、整村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2017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5.5万亩,配方肥使用面积达7万亩以上。四是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加快推进精准施药示范方和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延伸服务链,扩大统防统治覆盖面。到2017年,全县建立千亩绿色防控示范区3个,区内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发展各类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30家,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万亩,全县农药使用总量减少31.8%。
4.推广新型农作制度。一是推广药粮药菜轮作模式。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好溪流域现代农业综合区为重点,积极推广浙贝母//水稻、浙贝母//甜玉米//番薯、黑木耳//水稻和浙贝母//生姜等“千斤粮万元钱”生态高效轮作模式,到2017年药粮药菜轮作模式面积达5万亩,亩产值达1.5万元以上。二是推广农牧结合种养模式。发挥县内丰富的茶园、桑园、果园、竹园等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猪沼种(茶、桑、果、药、菜)”、林下经济等农牧结合、立体种养模式,到2017年“四园一林”放养土鸡养殖规模达到60万羽。三是推广秸秆—食用菌—中药材/蔬菜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纽带,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推广茭白秸秆、桑枝条等种植食用菌,通过菌棒废料循环再利用节约木材消耗,到2017年食用菌废料利用率达100%。四是推广茭白养鱼(鳖)模式。以玉山台地现代农业综合区等乡镇为重点,示范推广茭白田养鱼、养鳖等套养轮作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到2017年全县茭白田套养面积达2000亩以上。
5.提升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水平。一是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鼓励支持企业以畜禽排泄物为原料生产有机肥,提高商品有机肥和沼液应用率,实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到2017年,全县年生产商品有机肥1万吨,消纳畜禽排泄物3万吨以上,占畜禽排泄物总量80%以上。二是提升秸秆利用率。落实禁止焚烧秸秆机制,加快推进秸秆还田示范点建设,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秸杆覆盖、青贮饲料加工等技术,促进秸秆就近就地综合利用。到2017年,农作物秸秆基本实现就近就地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三是推进白色污染治理。按照“政府适当补贴、指定主体收集、定点集中处理”原则,探索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机制。到2017年全面推行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
6.构建生态农业循环。一是发展以有机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县域大循环。提升畜禽排泄物收集处理、商品有机肥生产等能力,逐步扩大“猪粪收集—沼气户用—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农业大循环的覆盖面。以茶、桑、果、药、蔬等种植业基地为重点,推进储液池、沼液管网、沼液输送泵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液利用示范基地。到2017年全县建立沼液灌溉示范点10个,建沼液池0.3万立方米。二是构建以场区配套沼液综合利用为主的区域中循环。按照农牧结合、场区配套的思路,依托养殖场和农业园区的地势落差,促进养殖场和农业园区紧密联结,就地利用养殖场沼液,实现畜禽排泄物区域内综合利用的农业中循环。到2017年,全县建成3个农业中循环基地,实现生猪排泄物沼液与农业种植基地相配套的生态中循环。三是发展以进山入林就地消纳为重点的点上小循环。利用养殖场周边林竹资源,加快建立“沼气池→沼液池→管道→施肥”的排泄物循环利用系统,实行沼液进山入林就地消纳,形成养殖场内就地消纳小循环。到2017年,全县50家规模猪场2万头存栏生猪排泄物实现就地消纳小循环。
7.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一是推广优良品种。围绕粮食生产安全和菜篮子工程建设,推广甬优15、甬优17、中浙优8号等优质水稻品种,推广龙井43、白叶1号、浙贝1号、浙胡1号、磐香208、金茭1号等经济作物优质良种;围绕畜禽产业提升,推广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金华猪等优质猪品种,重点推广仙居鸡、金华鸡为主的地方特色品种。力争到2017年全县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业“三品”认证管理体系,鼓励农业经济主体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到2017年,全县建立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体系,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50%,农业“三品”认证基地5万亩以上。三是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加强品牌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大力培育和打造“磐安云峰”“磐五味”“磐峰”“翠都”“磐安土鸡”等特色农业公共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买、农超对接等营销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创办连锁超市或经营点,大力拓展电子商务现代流通业,建立家庭农场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力争到2017年,形成5个农业公共品牌,全县20%的家庭农场开设淘宝网店。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林业、水务、发改、环保、科技、国土、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组织机构,各乡镇要建立相应领导小组。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两美”磐安的重要内容,明确职责分工,制订实施方案,落实政策措施,统筹整合资源,加大推进力度。把沼液资源化利用作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同步推进。落实农业经营业主在农业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中的主体责任,形成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责任落实。将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列入生态县和新农村建设考核范畴,纳入年度部门、乡镇综合考核。农业部门要加强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组织实施;发改部门要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纳入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并在项目上予以支持;环保部门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执法力度,重点查处农作物秸杆焚烧、畜禽养殖场污水违规排放等案件;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和攻关,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转化应用;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落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配套服务设施的用地政策;水利部门要大力推进节水灌溉、肥水同灌设施建设。其他部门要认真履责,积极配合,支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三)加强管理服务。严格生态循环农业执法监督,全面落实关停转迁整改措施;完善农业、环保、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禁用的高毒农药行为;加强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推行建立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制度和使用台账制度,完善可追溯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指导,开展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生物防治技术指导,推广立体农业等先进农作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鼓励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组织发展,构建专业服务平台,提升药肥使用效果。
(四)加强宣传引导。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相关科学知识纳入科普宣传教育计划,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扩大示范样板、典型经验宣传,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营造政府积极倡导、农民自觉参与、社会普遍关注的良好氛围。
2015年6月24日